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十个全覆盖”绘就农村牧区新画卷
内蒙古新闻网  15-10-15 15:42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网  
 

  “十个全覆盖”不仅让农村美起来,成为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还要找准产业定位,让农牧民富起来,实现稳定持续增收。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畜牧业强区,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意义重大。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耗赖山村向村民了解食用菌种植情况。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的食用菌大棚里,技术管理员盖长军指着一排排长满了各类蘑菇的菌包向观摩团介绍:“村里的食用菌大棚一年纯利润300多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村民们找到了致富的好门路。”

  作为农牧业大市,通辽市将惠农惠牧政策落实、各类产业项目建设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统筹规划。在南部山沙区,突出发展药材、林果、杂粮等绿色产业专业村,组织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设施农业等富民产业;在北部牧区,重点发展畜草、规模化养殖等专业村,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业;在城郊和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嘎查村,扶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特色专业村。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自治区坚持将“变美”与“致富”同步考虑、同步推进,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由此,畜禽、粮油、林果、药材、蔬菜、旅游等一批特色富民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批“产业村”、“亮点村”,使“十个全覆盖”重点嘎查村都有了相应的产业支撑,夯实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自治区广大党员干部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焕发出的干劲、作风以及“三严三实”精神融入“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作为锤炼干部队伍、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契机。

  “十个全覆盖”工程既是培养和锻炼党员干部的“大平台”,也是考察和检验党员干部的“大考场”。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组织的万名干部下乡驻村,为进一步推动十个全覆盖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区下乡驻村工作队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检查督导,不辱使命,再次将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推向高潮。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明沙淖乡贺成泉村,“十个全覆盖”建起的“村民之家”让农村百姓从此有了农闲娱乐的新场所。

  阿拉善盟阿左旗驻巴彦浩特镇工作组组长王利军说:“自工作队驻村以来,我们要求驻村工作队在协助嘎查村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中,每个嘎查村缺啥就补齐啥,依据走村入户家访实际情况做出设计、推进蓝图,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做扎实,把自治区党委政府这项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窝里。”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之举。工程推进过程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心坎上,体察民情、体味民苦,每一项工程的实施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行。

  耐下心来,沉下心来,走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在“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中,在驻村干部中流传着一句话:“干部的脸晒黑了,干群关系更近了。”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和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与前召嘎查的蒙古族小朋友一起观摩村里的新校舍。

  “住上敞亮房,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广电有节目,活动有场所,户户通上电,校舍保安全,购物家门前,小病不出村,老来有保险”。这是农牧民对小康生活的意愿表达,已经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生动呈现。

  农村牧区美,农牧业强、农牧民富,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农村牧区和谐稳定——“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内蒙古自治区一千多万农牧民带来了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机遇,在这片祖国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上,他们激情澎湃,信心满怀,与广大党员干部共筑美丽梦想,共建幸福家园,共创新时期农村牧区转型发展的壮美画卷。(白建平 富丽娟)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秋意浓
挂国旗 迎国庆
“复活”的居延海
新生开笔礼
金秋阿尔山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额济纳自然遗迹受游客欢迎
乌兰布统草原秋色如画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