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享受建设成果
方便又实惠的便民超市
“十个全覆盖”与特色产业结合发展
金色田野硕果累累,村内巷道整洁平坦,危旧房屋修葺一新,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文化室内歌声阵阵,自来水管清泉涌动,家家安上“户户通”……金秋时节,穿行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柳树川村,一幅幅诗画般的田园美景映入眼帘,处处可以感受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2015年,前旗科尔沁镇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抓手,按照“政府主导、农牧民主体、规划先行、项目整合、产业支撑、强化管理”的原则,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示范引领、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美丽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乡村等工程统筹推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建设,运用“点线面”结合方式,扎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有力有序建设,真心实意为村民的美好生活增福添彩。
工作布局“点、线、面”,全面统筹“十个全覆盖”
整齐的房舍、硬化的巷道、葱郁的树木、干净的农家,走进科尔沁镇的各个村屯,美丽的乡村景致令人赞叹不已。科尔沁镇辖11个行政村,按照盟旗“十个全覆盖”工作部署,以全面推进、重点打造的方式,大力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
以平安村、柳树川村为“点”,抓示范引领典型,“点上开花”。平安村、柳树川村作为全旗“十个全覆盖”示范村,按照“七有”和“10+n”标准重点加以打造。实施“十项”基础工程建设,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体,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同期加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主导产业发展及庭院经济培育等工作,显现示范效应。
以沿省道村屯为“线”,呈一路一带效应,“线上出彩”。科尔沁镇所辖11个行政村中6个村为省际大通道沿线村,依地理位置确定布局规划。在示范村建设基础上,抓沿线村建设。重点建设沿线远征村、远大村、平安村、远峰村、柳树川村、远光村。合理规划,统筹推进,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放大了政策叠加效应,实现了沿线村屯全覆盖。
以全镇各村为“面”,促整体覆盖格局,“扩面升级”。典型示范,线上带动基础上,实现扩面升级,辐射其他各村,资源整合整体达标,两年时间实现全镇整村全面覆盖。
工作方法“点、线、面”,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
“这些都是咱干部群众挥汗如雨干出来的。”指着日新月异的新家园,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今年以来,科尔沁镇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行动标尺,科学组织施工,严格工程监管,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齐心协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点对点”工作格局。全镇成立“十个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和各项工程项目专项推进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包村负责,各专项推进组分工落实,形成了以全镇“十个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为原点,每村工程有领导靠前指导,每个项目有干部具体负责的“点对点”工作格局,确保了各项工作责权明确,落实到位。
调动科局帮扶力量,形成“多级一线”工作机制。盟旗各科局在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均有包扶村屯。全镇各村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主动与包扶单位对接工作,形成了盟旗镇村四级联合工作机制。工作中科局与镇村合为一体,在摸清各村底数,规划设计、工程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共同想办法,出对策,推进工作开展。各科局结合各村发展条件、发展意愿、资金需求等因素,理清包扶工作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包扶方案,明确包扶工作任务。积极协助各村争取项目、搞好规划、工程设计等工作,督促施工队伍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监督施工质量。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面调动群众力量。科尔沁镇按照“思路由群众酝酿、办法由群众提出、建设以群众为主”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主动到“前台唱戏”。在项目建设上,镇党委定了调子:不管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还是机关普通干部,包括村“两委”组成人员,任何人不允许参与工程,只做项目的监督者。镇党委、政府抽调干部和党委班子成员驻村指导,监督每一个环节。凡是老百姓自己能干的,全部交给老百姓自己干。在统一砌筑院墙工程中,号召各村有砌墙技术的人员报名,自行组建工程队进行优化组合,完成砌筑任务。用这种形式承揽了建设工程,保证工程在村内流转,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工作内容“点、线、面”,全面落实“十个全覆盖”
让农村环境美起来,更得让农民富起来。科尔沁镇坚持以实现安居乐业为面,把社会事业、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和“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打造宜居宜业新农村。
社会事业方面,通讯、通电、安全饮水、养老医疗保险和高龄津贴已实现全覆盖。在房屋改造方面,坚持“改”“建”“拆”多措并举,实行了危房改造和旧房修缮,全镇危房改造462户。
培育产业发展方面,全面推进城郊型农牧业产业化和规模化,依据各村经济实际和优势,在抓好传统农业基础上,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形成了以平安村、柳树川村、远华村、大坝沟村、湖南村为代表的农业设施园区,充分发掘设施农业特色产品,形成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观光采摘农家旅游的良好局面。抓项目建设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在平安村、柳树川村发展高标准养殖园区带动下,实现各村户户养畜同步发展,推动人畜分离的家庭式牧场养殖模式。带动各村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既美化生活环境又带来经济和生态效益多赢,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品牌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了农村牧区发展活力。
工作管理“点、线、面”,全面巩固“十个全覆盖”成果
在紧锣密鼓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同时,科尔沁镇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工程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建立起以“一家一户为点,管护队与村委会管线,镇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统面”的管理工作机制,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农牧民形成的生产生活陋习。
以各家各户为维护主体,承担起维护建设成果的责任。实行“三包”制度,“包卫生、包绿化、包畅通”,全面负责庭前屋后责任区的卫生清扫和保洁工作,管护好门前的绿化树木,维护门前道路畅通。通过“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方式,带动引导农民爱护自己的家园,让农民养成一种习惯,既要“自扫门前雪”还要敢管“他人瓦上霜”,共同维护家园美好环境。
以管护队和村委会为管护主体,负责本村公共场所的卫生清扫,垃圾收集、清运工作。负责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管理维护,采取设置路障、限高架等措施,确保不出现破坏损害行为。各村积极整合资源,严格实行目标管理,确保人员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领导责任落实到位。还要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引导教育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对美好乡村的维护写进村规民约,用制度规划人们的行为。
以镇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为监督管理主体,担负监督管理责任。实行日常维护、集中整治、定期考评相结合的工作推动方式,明确细化责任,确保维护经费保障,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与监督,形成给予维护保障,进行监督管理。
如今,一幅“十个全覆盖”工程描绘的美丽画卷正在前旗科尔沁镇的大街小巷徐徐展开,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拓展、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的宏伟蓝图正在变为生动现实。 (驻站记者孙璞玉通讯员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