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首届中蒙博览会 > 特稿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好邻居 好朋友 好伙伴
 

——中蒙文化交流活动周开幕式晚会侧记

晚会在欢快的歌舞乐《同行草原·盛世欢歌》中拉开帷幕。记者王晓博摄

  10月23日上午,首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在呼和塔拉会议中心举行盛大迎宾礼,其中包括马术表演、马头琴演奏、蒙古民族服装服饰表演等活动。图为来自呼伦贝尔的牧民模特在展示原生态服装设计作品。记者金泉摄

  记者刘春

  10月22日19时30分,内蒙古乌兰恰特剧院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中蒙等国观众安静地等待着入场。20时,中蒙文化交流活动周开幕晚会即将上演,人们低声交流着,对晚会充满期待。

  “我们都在新闻中看到了,这场晚会是由中、蒙、俄3国的艺术家们联袂演出的,所以想一睹为快。”一名观众说。

  20时,演出的钟声准时敲响,大幕缓缓拉开,歌舞乐《同行草原·盛世欢歌》开启了晚会的序幕。悠扬的歌声、低迴的乐曲,是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深情诉说,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和谐颂歌。

  紧接着,依靠演员发出的和声作为音乐的无伴奏合唱《茉莉花》,具有浓郁草原文化特色的弦乐五重奏《牧歌》,屡次获得国家大奖的舞蹈《盅碗筷》,构成了晚会的第一篇章《源·上善之水睦·邻里之好》。这个篇章,用多种形式,艺术地阐释了邻里之好源于“善”的深刻内涵。

  第二篇章《启·丝绸之路谋·共荣之策》。在这一篇章里,蒙古国艺术家表演了马头琴独奏《联奏》、舞蹈《走马》、柔术《蒙古丽雅》等精彩节目。中蒙歌手同唱的经典歌曲《乌兰巴托之夜》,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而多媒体音画《新·丝路》的“忆长安”“新丝路”“向未来”3个章节,则采取3D技术呈现,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令观众在惊叹之余生发无限遐想,对草原新丝路充满信心。

  第三篇章《愿·友谊长青祈·层楼更上》,包括《长调对唱》、舞蹈《蒙古优雅》、交响与呼麦《四座山》和交响合唱《举杯吧,朋友》4个节目。其中,《四座山》创新性地加入了交响音乐,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我区一名文艺评论家说,整场晚会由“源”“睦”“启”“谋”“愿”“祈”6个点串接成线,表达了中蒙两国人民同根同源、睦邻友好、承前启后、共谋发展、珍视友谊、祈愿和平的共同理想,讲述了中蒙两国是好邻居,两国人民是好伙伴、好朋友的唯美故事。

  90分钟的演出结束了,留下的是深深的情和谊。参加演出的蒙古国长调艺术家格·恩和巴特尔说,他与内蒙古的演员合作得非常愉快,从排练、彩排到正式登台,时间虽然短暂,但大家却很快成了朋友。“在合作的过程中加深了了解,我认为,内蒙古的艺术家是最棒的!”

  【一家亲

  友谊赛赛出了感情

  记者王晓博

  10月23日上午,秋风送爽。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绿茵场上,来自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小球员们相互握手致意,中蒙文化交流活动周内容之一的中蒙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揭幕战在此开启。

  球场上,身穿红色球衣的鄂尔多斯市圣火足球俱乐部球员和身穿蓝色球衣的蒙古国DMU足球队的球员们,用充满激情的对抗精彩演绎着足球运动的魅力。足球小将通过脚下的足球,让中蒙友谊再次升华。

  蒙古国体育发展中心专家巴特尔是蒙古国DMU足球队的领队,在比赛现场,他说:“近两年,我们两国足球队经常在一起切磋,当时双方提议4年举办一次友谊赛,而我认为两年举办一次更好。我们两国在足球等体育领域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我们也很愿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争取共同进步。”

  本次邀请赛历时5天,共有来自中方和蒙古国的8支代表队参赛,运动员均为13—15周岁的中学生。比赛分为A、B两组,首先在各自组别进行11人制单循环积分赛,之后两组的前两名进行1—4名的比拼。比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两个场地同时进行,10月27日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进行决赛。

  小球员们表示,通过友谊比赛,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深了,互相加了微信,建立起长期联系。在微信中,他们会谈学习、谈足球,分享学校里、生活中的故事。

  【花絮

  和模特合个影

  记者刘春

  10月23日上午,中蒙博览会开幕式结束后,嘉宾们有序离场。经过表演内蒙古三少民族传统服饰的模特们身边时,一名蒙古国嘉宾停下脚步,打着手势,征求模特们的意见:“我们可以合个影吗?”翻译帮他说明请求后,模特表示同意。他摆出POSE,让同伴用手机给拍了下来。

  在他的影响下,后面的国内外嘉宾经过这些模特跟前,也纷纷停下脚步合影留念。尽管天气很冷,但是模特们始终保持着甜美的微笑。不少嘉宾拍好照片离开时,纷纷对模特们竖起大拇指。

  艺术没有国界

  记者白雪

  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二楼的中蒙美术摄影展示区,在博览会众多展馆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的背景下,仍显示着它的艺术范儿。

  展示墙上,几十幅摄影作品依次排开,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斑驳苍凉的历史古迹,质朴厚重的民族风貌,寂静美好的寻常日子……一组组美术摄影作品向观众讲述着中国和蒙古国的重要历史瞬间、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以及普通百姓的平凡故事。细细品味,这里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韵味无穷。

  展示墙对面是中蒙美术摄影展示馆,不少观众或驻足欣赏,或用手机拍摄,都被两国艺术家镜头下的精美作品吸引着、陶醉着,忘却了时间已经过午。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160余幅作品。“我们有27幅作品参展,既有国画,也有书法作品,还有蒙古国画家洪格尔创作的油画。”内蒙古书画院执行院长康志强说。

  90后刘晓晓与朋友相约前来观展,转到这个展厅时,便被一幅幅艺术作品迷住了,跟朋友热烈讨论镜头下的美,不时发出由衷的感叹:“蒙古国好美啊,有机会我一定去看看!”

  从小在乌兰巴托长大的巴特尔对汉字很是着迷,中国的书法一直吸引着他的目光。在一幅《中国梦》书法作品前,他用刚刚学会的中文说:“中国字,好看!”

  【链接】

  中蒙文化交流活动新闻回放

  2015年10月中旬,在首届中蒙博览会开幕前夕,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中蒙新闻论坛在阿拉善盟举行。会议提出,两国媒体要在推动“一带一路”、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互联互通方面,自觉担负起先行先导的责任和使命,为中蒙两国人民民心相通铺路架桥、树立典范,为互联互通建设传递正能量、做出新贡献。

  2015年10月初,“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中蒙联合考古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行,50多名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及日本的考古专家,对蒙古高原上考古活动发掘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草原丝绸之路不仅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2015年3月,首届中蒙翻译研讨会暨蒙中文翻译家协会成立大会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研讨会上,《蒙古翻译工作现状》《关于汉语教学》《中蒙机器翻译系统的构建》《论西里尔蒙文翻译中国历史文献》《蒙汉电子词典的开发使用》《试论中国官方机构名称翻译》等主题演讲引起强烈反响。

  2015年2月,“吉祥哈达—中蒙青年歌会”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通辽市库伦旗舞蹈团的群舞《说唱安代》《岩舞》《萨吾尔登》《欢乐安代》4个舞蹈,赢得蒙古国观众热烈的掌声。在歌曲环节,《梦中的额吉》《蒲公英》《遥远的妈妈》《我的太阳》《爱之光》《布里亚特》等歌曲,得到了观众热烈的回应。

  2014年11月,中蒙俄同根同源阴山岩刻主题艺术展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办,展出了以阴山岩刻为主题的中蒙俄3国49名画家的100余幅作品。策展人张海波表示,中蒙俄三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上,先民们不朽的文化遗迹——阴山岩刻,体现着草原文化的“同根同源”。

  2014年9月,内蒙古日报社索伦嘎新闻中心蒙古国办事处在乌兰巴托成立。11月7日,《索伦嘎报》在蒙古国创刊。

  2014年6月,2014中蒙友好交流系列活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开幕,举办了各类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蒙古文书刊展上,共展出中国20家蒙古文出版社、杂志社出版的图书期刊2000余种。

  2012年9月,作为第三届“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内容之一的内蒙古蒙医蒙药专家讲座及学术论坛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举办,来自蒙古国的5名专家和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9名专家就蒙医蒙药发展进行了交流,双方专家希望在蒙医蒙药事业上加强合作、相互学习。

  2012年7月,主题为“希望的草原”2012世界语亚洲年—中蒙草原文化艺术节·鄂尔多斯印象活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成功举办。主体活动包括3部分:《城市与人——鄂尔多斯印象》摄影展、“草原之夜”音乐会和世界语论坛。

  2009年6月,纪念中蒙建交6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乌兰巴托·中国内蒙古文化周暨内蒙古摄影艺术展,在蒙古国国家展览厅隆重开幕。展出的150余幅摄影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反映了两国人民在友好交往与合作中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不断推动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秋意浓
挂国旗 迎国庆
“复活”的居延海
新生开笔礼
金秋阿尔山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妇女的创业乐园
储存牧草好越冬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