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交流:在扩大合作中共同进步——访蒙古国农业大学校长特·贺如噶
“本次会议极大地推进了两国科学家共同开展大型研究项目的研究步伐,并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孵化园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从而推动我国工业发展、促进产品远销国际市场。”首届中蒙博览会——技术转移暨创新合作大会现场,蒙古国农业大学校长特·贺如噶在主旨演讲中说。
特·贺如噶在此次博览会上特别忙,不仅要做主旨演讲,还要和内蒙古科技厅签约,我们的采访也只能“见缝插针”。
据特·贺如噶介绍,蒙古国共有101所高校,其中15.8%为国立大学,79.2%为私立,0.04%为外资大学。蒙古国各大院校通过与国外高校和商业机构合作,在教育、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告诉记者,由蒙古国立农业大学引进的25个国际和国内创新项目及相关研究单位实施的51个项目,共同促进了国立农业大学由单纯的教学模式转向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特·贺如噶说,蒙古国通过与内蒙古各高校开展的本科生培养、“2+2计划”硕博研究生培养、科技项目合作、工厂实习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双方专业培训、研究、对外合作等领域的发展。例如,2015—2016年,二连浩特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25位学生将通过“2+2计划”到蒙古国立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进行学习。 他介绍,在中蒙技术转移暨创新合作大会上,双方提出了以中方专家科研成果为基础,由中方出资实施‘畜牧业技术推广与成果研发’项目的建议。该项目对于科学处理蒙古国畜牧业面临的问题、研发较强气候适应能力动植物新品种、生产达标出口环保产品、将现代科学技术推广到科技辅助设施领域以加速其发展等方面,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应该扩大中蒙农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争取更多合作机会。”说到此时,特·贺如噶的眼里充满了希望。(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红艳)
培养适应草原丝绸之路建设的人才——访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
在两国推进草原丝绸之路和草原之路建设的新形势下,我区高等教育有哪些挑战?中蒙双方应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
额尔很巴雅尔认为,新形势下,我区高等教育的挑战在于如何培养出适应草原丝绸之路建设的人才。我区高校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适时做一些调整,同时更要提升自身能力,加强与国际的交流。蒙古国一些高校的办学质量很好,国际视野也很广,通过互相交流学习能够提升我们的办学能力。“交流过程中我了解到,蒙古国的大学本科只有120个学分,我们的大学却有150个学分。学分多,就意味着我们在课堂上专注的时间长,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利。我们应适当把学分压低,给学生自主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额尔很巴雅尔说。
在中蒙双方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方面,额尔很巴雅尔认为人文交流是推动双方交流合作的基础。在新丝绸之路建设和草原之路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发挥其人文交流的独特优势。
首先,双方要加强交流,互派留学生。我区高校应进一步扩大接收蒙古国留学生的规模,同时注重引导蒙古国留学生多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让他们成为促进中蒙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派更多的学生去蒙古国学习,了解蒙古国的情况,为推进中蒙两国友谊贡献力量。 其次,要加强科研合作。双方可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联合建立实验室,构建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项目开展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与蒙古国专家学者学术交流。内蒙古大学与蒙古国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不少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不久前又在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与蒙古国科学院联合建立实验室,目前设备已经到位。(内蒙古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