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兰察布商都县七台镇,说到最“抠门儿”家庭,杨玉和一家可谓当仁不让。48岁的杨玉和与妻子袁桂兰合力经营的“鸳鸯”婚庆影像工作室生意很火,一到婚庆旺季,店里日程天天爆满。按说早就赚得盆满钵满,怎么还是最“抠门儿”的呢?
不说别的,单看看杨玉和用了七八年的旧款摩托罗拉手机,连按键上的字都磨没了,身边朋友们早就从蓝屏手机换成了智能手机,都嘲笑他跟不上时代潮流。就因为把“抠门儿”活成了习惯,杨玉和家里几乎没有可扔的东西——垃圾分门别类整理好,纸箱、玻璃瓶、塑料袋都捆好卖给废品收购站;菜叶子和剩饭菜喂鸡,自产的鸡蛋放心又好吃,鸡粪又当肥料施到地里,种出的菜又水灵又有营养,家里的菜园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循环系统。
日常生活中,一家人更是将“抠门儿”进行到底。家里衣服穿旧了,就洗干净捐出去,实在太破,就打成棉絮床垫;净水机产生的废水,先拖地后冲厕所;淘米水先洗菜后浇花……耳濡目染之下,独生女儿杨帆也很节俭,去超市购物尽量不使用塑料袋,每次都提前准备好布袋子,既省钱又环保。
因为品尝了生活的艰辛,所以更懂得感恩生活。10年前,杨玉和、袁桂兰双双从商都皮毛厂下岗,家庭的天都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袁桂兰走上了婚庆主持人这条路,杨玉和也察觉到了婚庆市场的巨大潜力,夫妻俩自学婚庆主持、摄像、编辑、制作等技术,创建了“鸳鸯”影像工作室。随着事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许多人前来工作室学习和就业,他们中有下岗职工,也有家庭贫困的社会青年,在这里学到了一技之长,不少人都独立创业了。袁桂兰也因此获得“全区下岗再就业带头人”和“自治区劳动模范”等殊荣。
创业成功后,杨玉和夫妇对下岗工人这个群体特别关注。当地下岗工人赵杰得了一场大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本来就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袁桂兰知道后,不仅自己提供帮助,还多方奔走呼吁,让很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解决了赵杰一双儿女的上学费用。现在,两个孩子都有了心仪的工作,赵杰也领上了退休工资,一家人总算走出了困境。杨玉和夫妇还积极参与工会、妇联、学校举行的各种公益活动,担任评委、司仪、摄影,并免费为各种活动赞助灯光音响等。2009年6月,袁桂兰获得全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SYB)的教师资格证,为就业局举办的下岗职工创业培训班讲课,生动地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创业经历,很受学员们欢迎。
工作之余,袁桂兰还自修了汉语言文学,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大专毕业证书,通过了普通话二级甲等认证,并成为商都二中的一名心理老师。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袁桂兰又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继续深造,已过不惑之年的她,在忙碌的工作中也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知识的脚步。花在学习上的钱一掷千金,对花在双方老人身上的金钱和时间也决不吝啬,都竭尽全力去关心照顾。他们反感社会上薄养厚葬的恶习,尤其觉得孝顺不能只体现在花钱多少上,不是仅仅买些国外保健品、健康仪器等送给老人,更应该乐意花时间来陪伴老人。
就是这样的一家人,听着抠门儿,实则勤俭节约活得细致;看似小气,实则热心助人雪中送炭;说是吝啬,实则投资教育为自己充电……这样的“抠门儿”家庭,最是其乐融融。(记者 黄永锐 实习生 乌云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