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山区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求,针对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结合各村地理位置、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发展进程等各不相同的实际,突出“一村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在全区244个村积极创建富村惠民、产业推动、立体网络、延展便捷、链包问责“五型”村党组织,建立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类功能性服务组织为主体的服务体系,促使村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富村惠民让百姓得实惠。对于集体有一定产业、经济收入较好的34个村,推行富村惠民型服务模式,村党组织通过以集体经济收入为杠杆,引领发展致富产业,实施各类惠民举措,让集体红利真正惠及群众。如当铺地满族乡关家营村党总支实施了以探索多条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建立一个反哺惠民体系为主要内容的“X+1”富村惠民型服务模式,通过塞外活畜交易市场等集体产业带来的收入,建立了村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引领设施农业、苗木种植、养牛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实施了建住宅楼、建活动广场、修桥铺路、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款、老人免费体检和发放生活补助金等一系列惠民举措,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
产业推动让农民富起来。对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土地集中连片、有一定产业基础的58个村,推行产业推动型服务模式,通过村党组织在产业链上提供各类服务,引领农民发展规模化、品牌化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穆家营子镇北洼子村党总支实施了“设施农业园区党支部+合作社+信息、技术、销售、生产生活四个服务中心”的“114”产业推动型服务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现已建成连片高标准日光温室3678栋共1.36万亩,全村80%以上的农户都参与到设施农业种植中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5万元。
立体网络让服务精细化。对于村组集中、村民较多、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44个村,推行立体网络型服务模式,依托村级活动场所设立多种功能站室,构建全方位便民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如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村党总支实施了“4+3”立体网络型服务模式,设立了民情恳谈站,建立了村级事务决策、执行、监督制度,保证了村级运行民主规范;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发放了服务明白卡、干部联系卡、意见反馈卡,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方便;建立了农民文化健身广场,设立了阅览室、活动室、道具室,配齐了文体设施,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设立了农民大讲堂,建立学习培训、技术实践、劳务输出三个基地,为提高党员群众能力素质水平、增加收入搭建了平台。
延展便捷让服务便捷化。对于交通不便、自然村组分散的74个偏远村,推行延展便捷型服务模式,村党组织通过建立村中心服务站,统领多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进组入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各类问题。如岗子乡红庙子村党支部实施了以成立多功能中心服务站、组建5类服务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若干人员组成的“1+5+N”延展便捷型服务模式,随时为群众提供服务代办、扶贫帮困、治安维稳等多种服务。年初以来,化解矛盾纠纷6起,化解率达100%;帮助群众代办事项160个,开展乱堆乱放环境整治10次,帮助困难老人义务劳动15人次。
链包问责让干群关系更融洽。对于存在一定矛盾隐患的34个不稳定村,推行链包问责型服务模式,采取村干部包党员,党员包农户,层层包稳定、包服务、包发展、包扶贫。如夏家店乡八家村党支部实施了“1+5+X+Y”链包问责型服务模式,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由每名党支部成员包联1个网格,每个网格选任1名党小组长联系服务网格中的党员,具有服务能力的党员分别包联多个农户,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全覆盖”。几年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8次,解决矛盾纠纷33件,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记者张启民实习生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