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和清新的人居环境,需有淳朴民风与其相辉映,这样才能打造出“既看得见山水,又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为此,准旗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基础抓起,推动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农村落地生根,引导群众崇德向善,凝聚正能量。
准旗将文化活动与文化阵地“相乘”,形成强大的文化涌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让群众在这片热土上寻到文化的根络,延续传统乡村的文脉。
建成13个苏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3个嘎查村标准文化室和11个小区文化室,152个草原书屋,10处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和94个基层电子阅览室;全旗现已建成13支乡镇文艺队和1支文化馆业余文艺队,城乡涌现出了55支群众文化艺术团队,文化骨干上千人;在全旗全面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真正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实惠、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发展乡贤成为农村管理队伍的中坚力量,鼓励一些政治强、威望高、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各方面成功人士参与到农村事务管理中,成为嘎查村两委班子、各类自治组织中的一员,用他们德治、善治力量,为群众办事、矛盾调解、信息咨询、帮助致富,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用乡贤文化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
在提升文明素养的同时,准旗通过多种手段,“除去”农村陈规陋习,实现幸福家园的“人文美”。
围绕当前农牧民反映强烈的不良风气和社会问题,编印了《惠民文明手册》和《乡风文明大行动指导手册》,将惠民政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知识一并送到群众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二十四孝故事、鄂尔多斯精神、“六个提倡六个反对”等内容,印刷在村庄沿路墙体上、张贴在宣传栏里、宣讲在大喇叭中,让群众听得懂、感兴趣、易接受,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开展了“书写家风家训,传承共同品质”为主题的家风征集评选活动,通过家风故事分享会、评议最美家庭家风家训、网络传播家风家训等形式,引导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
在“乡风文明大行动”过程中,要求每个嘎查村都要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通过“一约四会”,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同时,将“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和“善行义举四德榜”的建立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重点开展了“好儿女”、“好婆媳”、“好邻居”、“诚信标兵”、“仁义娃娃”等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并将各类好人汇集上榜。对于典型模范,在政策扶持、创业贷款、公共社会福利享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
“文明有大有小,提倡节俭也是一种文明,现在日子好过了,但不浪费才能守住我们的‘金窝窝’,勤俭持家才能幸福长嘛!”白大路村红白理事会的副会长梁成义说。目前,白大路村红白理事会已为村民办理婚丧嫁娶宴席47场,按薛家湾市镇区饭店标准计,为村民节约办事成本40万余元。办理宴席的村民也可使用自家产出的猪肉、鸡肉等农畜产品。这既节省了费用还让村民多了一条致富路,深受村民的好评。
“乡风文明大行动”为广大群众带来的实惠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准旗现已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自治区文明村镇3个,同时,动员文明单位与村嘎查结对共建乡风文明。目前,已有十余家文明单位与宁格尔塔村、海子塔村、长滩村等嘎查村形成了结对共建乡风文明意向,将在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开展科技培训等方面共创共建,为农牧民带来更多的“红利”。
村美、民富、风正,随着“乡风文明大行动”的深入开展,准旗更多的农牧民得到了实惠,达到了既鼓农民“钱袋”又美农民“脑袋”的效用,“美丽乡村”有了更全面的注脚。“加减乘除”动力齐发,“抢滩”幸福生活的新高地,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