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自治区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8337”发展思路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这既是广大农牧民的殷切期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更是一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攻坚之战。
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提档升级为举措,想方设法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以人为本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官话,它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从行动上真正心系群众。其实,亲民不需要有多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心中有百姓,即便是点滴的关怀、微小的服务,也能给百姓带来极大的便利和莫大的感动;只要心存切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民生就能体现,民心也就能顺畅。
在全市13个行政村和48个自然村中,有着个性鲜明的农户,有着风格迥异的村庄,有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光……在“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中,我市结合村落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创新思路,将村庄规划与新农区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针对各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行特色规划,凸显农区“一村一特色”美景和田园风光。
事实上,彰显个性和特色,也正是“十个全覆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个全覆盖”带来的改变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整体设计,兼顾特色,凸显个性,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张图”,不仅保留了农村的特色民俗元素,留住了秀丽山水景观,更留住了乡愁,提振了精气神。
今年是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第二年,为了让这一惠民工程真正造福广大农区居民,我市用抓工业重点项目、棚户区搬迁改造的劲头,举全市之力推进工程实施,从根本上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努力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全市广大农区居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又是一年金秋季,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我市的各个村庄,人们的喜悦中有激动还有兴奋,更有一份深深浓浓的温暖,这份暖意来自党和政府的殷殷关怀,来自“十个全覆盖”在乌海大地的掷地有声、春风化雨、通向民心。
2014年8月,自治区推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检查会在乌海召开后,我市上下深刻总结反思,寻找差距不足,进一步达成共识,决定把推进农区“十个全覆盖”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以钢的意志和铁的决心,以“严”的要求和“实”的作风,用抓工业重点项目、棚户区搬迁改造的劲头,举全市之力推进工程实施,从根本上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努力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全市广大农区居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美为形,以业为基,以文为魂,以人为本,是原则也是理念;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提档升级,是内涵,也是举措。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中,我市结合村落特点,居民意愿,不断创新思路,想方设法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一村一特色凸显新理念
在乌达区泽园社区,居民们欢聚一堂,畅谈“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变化。(石历增摄)
我市将村庄规划与新农区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针对各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行特色规划,凸显农区“一村一特色”美景和田园风光。
海勃湾区王元地村依托汉代古城遗址,打造汉唐建筑风格的新村;新地村利用临近黄河资源,打造黄河旅游文化村。
乌达区泽园社区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煤矸石红砖改造新村,充分体现了环保节约理念。
海南区将赛汗乌素村与农业龙头企业阳光田宇公司统筹规划,打造葡萄酒特色小镇;迎河村在充分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徽式建筑风格改造。
尊重群众意愿打造暖心工程
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千里山镇环卫队的职工为巴音乌素村清理环境卫生,确保村子干净整洁。(丹妮摄)
市委、市政府紧扣服务民生主题,在危房改造房屋设计时,积极采纳群众意见,为房屋配置了实用的储物等功能设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在危房改造工程施工中,我市积极引导农区居民主动参与建设,边打工边监工,确保“工程造价低、质量有保障、村民收入增”。考虑到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各区打造了汉唐文化、葡萄文化、绿色游园、休闲观光等风格功能各异的文化广场,凸显了村庄文化特色,搭建了自娱自乐的百姓大舞台;在建设医疗卫生室的同时,搭建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远程诊疗;根据农区居民出行需求,增加了公交线路班次,优化了公交站点设置;在村庄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对条件较好的村,配套建设了供暖、供气、上下水等设施,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生活生产需要,探索出了一条“百姓广参与,群众得实惠”的有效路子。
创新思路推动进程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黄河村小组正在进行村容村貌修整。(于虎成摄)
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寻找新思路,探索新途径,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在危房改造过程中,针对部分村民在政府按规定给予5.35万元的补偿后仍没有能力进集中区居住的实际情况,利用补偿为贫困户建设了价值5.35万元的房屋,暂时不建设院落与凉房,这样困难户既有了新房住,又不用额外补房屋差价,对工程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快了危房改造的步伐;运用“532”工作法实施危房改造(即由村民自愿提出申请,经过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两委”共同组织实施“五道程序”;成立协调小组形成对“两委”商议形成的意见、对村民会议审议表决的程序、对议定事项及财务收支的“三重把关”;在决议执行前向村民公开实施方案、执行后向村民公开实施过程及结果的“两公开”),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由村民参与和监督,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我市探索建立了面积平均法,即将所有村民的院落面积加起来,求得平均值,超出平均值的,无条件将圈舍搬到院内,小于平均值的,将圈舍搬到集中区新建,新圈建成后拆除清理旧圈舍,改善村庄环境。
宣传政策营造氛围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的善行义举榜吸引了居民驻足观看。(丹妮摄)
我市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工程相关政策、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做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极大提高了“十个全覆盖”惠民知晓率,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
我市积极举办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宣讲员培训班,举办“十个全覆盖”专题讲座,进一步宣讲工程意义、解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和“五老”人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工程的宣讲员、监督员、参谋员,全面参与工程建设;组织筹备“十个全覆盖·圆梦新农区”书法摄影作品展,全面展示建设成果,各行各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后的新农区,掀起深入新农区、喜看新变化的热潮。
建管并重建长效机制
农区风景美如画。(丹妮摄)
为了在农区营造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氛围,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海勃湾区从产业、文化旅游、环卫保洁、市政设施、节能环保、学前教育、金融服务、公共交通、乡村文明等方面做文章,提出了“幸福全覆盖”。
乌达区将基层党建内容与“十个全覆盖”工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日后的长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支撑。
海南区注重乡村文明、综合治理、民主议事、帮扶关爱等方面的覆盖,为巩固建设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全市各村庄以乡风文明大行动为载体,通过推广《村规民约》和开展“文明户”“文明村民”评比表彰等活动,大力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村庄环境卫生保洁、讲解等公益性岗位,提高了生活困难人员的收入;建立农区环境卫生长效运转机制,市、区、镇各承担三分之一运转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制定加强农区综合管理制度,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工作范围延伸到农区;制定城镇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农区轮岗服务政策,推动城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区延伸;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内交流制度,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村企联动助村民致富
在“村企共建美丽家园”工程中,乌海化工的工人正在为四道泉村村民小组的居民家里安装吊顶。(丹妮摄)
我市三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帮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海勃湾区发挥沿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色观光农业,依托团结新村成熟的产业配套设施,打造集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园。
乌达区以葡萄、温室种植为重点,计划投资6亿元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同时充分发挥吉奥尼葡萄酒庄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葡萄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和村企联动的发展模式,为下一步实现村庄良性发展、长效运营奠定了基础。
海南区依托阳光田宇公司等企业,全面带动农区土地流转整合,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加工一体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农民在创业就业中的主体地位。(记者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