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十个全覆盖 > 头条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述评:变革中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内蒙古共居住有49个民族,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短短5年时间,但是,全区仍有157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不足、人居环境欠佳,许多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很差。

  实现中国梦,对广大农牧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来讲,最朴素的梦想就是能住上好房子、用上自来水、走上水泥路、接上连续电、生活有保障,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自治区党委在农村牧区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与全国其他民族一道,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2015年全面铺开,2016年集中攻坚,2017年完善提高;

  一项也不能少——在“全”字上做文章,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基层组织建设;

  一类也不能少——因地制宜搞好各类建设模式,不管是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还是林区、垦区的每一个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

  一个也不能落下——面向全体农牧民,让每一户农牧民和农垦林区的职工都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短短一年多时间,“十个全覆盖”工程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黄河之滨乌海市让农区居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让农区居民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进”可享受城镇职工养老待遇,“退”可由居民养老保险“兜底”;为13个行政村建成8所幼儿园,让农区和城区共享学前教育资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地处大山深处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旗下营镇伏虎村,筹资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忧居”问题。

  在草原深处的正蓝旗桑根达来镇伊和塔拉嘎查,村里把附近牧民集中起来,为他们建起了60—80平米的别墅式庭院,又在庭院旁边修建了牲畜大棚、饲草棚,做到了人畜分离,大大提高了牧民的收入水平。

  ……实践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补足了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城市向农村牧区延伸覆盖,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常态意味着新考量,新常态催生着新动力,新常态蕴藏着新跨越。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前三季度,内蒙古经济焕发出稳中向好的勃勃生机:经济增速由一季度、上半年的7%上升到前三季度的7.5%,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内蒙古“稳”字当先的整体经济走势凸显。

  水利、交通、教育、卫生和农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等民生投资增速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实践证明,自治区党委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准确把握了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战略方向,准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使农村牧区危房改造、街巷硬化、电网改造、连锁超市和卫生室建设明显加快,进一步凸显了对县域经济的投资拉动和消费带动作用。

  ——通辽市科左后旗今年投入了2.4亿块砖、16万吨水泥、17.5万立方米河沙等原材料,均为本地原材料,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消费增长0.4个百分点。

  ——兴安盟突泉县2年投入资金近9亿元,基本上又转化为本县群众自己的收入,带动人均增收2000多元。

  这是沉着冷静的深刻洞察。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不仅带动形成了有效投资,而且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农村牧区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消费潜力,对经济增长形成了更直接、更快捷、更持久的拉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共用砖70亿块、水泥1230万吨、钢材22万多吨、木材95万立方米、砂石沙土6846万立方米,这5项投资达到106.3亿元。据测算,2014年,“十个全覆盖”工程拉动全区GDP增幅1个百分点,3年预计直接投资超过800亿元。

  转变干部作风和加强基层基础的重要载体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地气。

  在广阔的内蒙古大地上,“十个全覆盖”工程掀开了新一轮党员干部下基层的热潮……

  走出大楼、沉下身子,进村庄、入嘎查,在田间地头、在老乡炕上……处处可见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为群众翻建危旧土房,帮孤寡老人清理院落,为群众协调广播电视“户户通”,给群众讲解科学种植要领……这一个个跃动的身影,成为乡村牧野的一道亮丽风景。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派出由12个厅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督导组,深入基层督促检查,组织2万余名党员干部下乡驻村指导督促。在工程建设高峰期,全区大约有10万多名党员干部奋战在建设第一线。

  各级领导干部通过积极投身“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来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他们带着对农牧民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工地,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扎实有力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把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如今,在老乡的家里,党员干部脱鞋能上炕,端起碗能吃饭,挽起袖子能干活,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百姓欣喜地发现,他们会说农村话了,知道群众想什么了,干群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广大农牧民看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感受到了我们党强大的组织、领导和动员能力,进一步坚定了各族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走在内蒙古广袤的农村牧区,一条条水泥路哈达般盘绕在山间河谷,一幢幢特色民居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田野里麦浪翻滚,林园中瓜果飘香;放眼碧草如翡的旷野,天高云淡、牛羊成群;村庄嘎查里,喜悦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千里草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实践也必将证明,“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带动了农村牧区建设的新高潮,对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因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固本工程。(记者  魏那)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