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切实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无疑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
如何打好转型升级、协调发展的突围战,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互为支撑互促共进?代表委员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十二五”对于内蒙古,注定是历史坐标系上熠熠闪光的5年。
5年间,自治区转型升级成果满枝:“五大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业提质增效,工矿业转型升级,电力装机、风电装机不断增加,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计算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较为明显,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增长动力不够协调,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面对新常态下的这些问题,与会代表委员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张华代表认为,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必须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将优势产能变为优质产能。
赵天库委员同样对此深有感触:“由于我们公司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附加值低、技术落后的产品,并且研发自主技术,现在我们企业的效益比以前提高了近30%以上。”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红利并非个例。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这样精彩的战果再一次证明,内蒙古有能力也有实力在新常态下赢得掌声。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张华代表说,“霍林郭勒市将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差别化、精准化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延伸和完善资源型产业链条,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改革的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赵天库委员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应当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企业形成配套,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恩和特布沁代表认为,要构建功能合理的城镇架构体系,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镇域经济协同发展,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过去的5年间,内蒙古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挥出了厚重之笔,接下来的“十三五”,自治区将继续在转型升级协调发展上续写篇章,而更为精彩深刻的变革也必将蕴藏其中。(融媒体两会报道组记者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