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题为《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文章讲述了江苏泰州某中学一名老师在监考时猝死,作者用极为煽情的话写道,“令人惊讶的是,已经读初中的同学,竟然能在目睹吴老师最后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完题。”该文阅读量达10万+,许多人留言抨击有关学生与教育制度。
但是,事实的真相是,猝死的吴老师是坐在教室最后面,出事的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有看到,吴老师也没有所谓的“痛苦呻吟”,学生是在考试结束后才发现的。学生的表现也并非“无动于衷”,在发现监考老师叫不醒之后,不仅立刻告诉了旁边班级的老师,还及时拨打了120。
由此可见,微信描述的学生冷血的种种“事实”,都是想当然尔。但就是这样一篇想当然的东西,居然也引起了巨大反响。分析这篇微信“风靡”的原因,无非三个:一是控诉学生冷血,见死不救;二是指责生命教育缺失,对于突发状况,学生拿不出应急办法;三是佐证应试教育走火入魔,成绩大于人性。这三种指责,契合了很多人对应试教育的不满甚至怨恨,利用了部分人缺乏思考的同情心,再加上“是中国人就转”“有爱心转起”的营销手段,一则真相未明的微信也足以搅起一场风雨。
一则仔细想来漏洞百出的东西,为什么就能让人们在事实不清楚之前肆意指责,连起码的理性都丧失了?为什么很多人都急着发表意见,却不去管真相到底如何?难道正应了某些专家的评价——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了人心浮躁,以至于我们连等待真相的时间和耐心都没有了?
如今,社交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但这些地方的很多信息,是需要我们以客观和冷静的心态去接收的。事实上,无论任何时候,无论我们看到听到什么,在表达意见时,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思考为基础。套用网友的调侃就是:我们发表意见时,要“对得起自己的智商”,即便做不到,也不能“暴露智商的硬伤”。(李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