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内蒙古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人走钱留”是在贫困生伤口上撒盐
 

  日前湖北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有村民投诉,他的孩子在该镇金山中学读初三,是一名寄宿生。不久前,在学校老师的安排下,该校一百多名学生“配合”老师进行了一次贫困生补助发放“仪式”:每名学生手举一沓散开呈扇形的百元现金拍照,还得面露笑容。拍完照、签完字,人走钱得留下。“那沓钱就只是个道具,最后没有一人领到。”当地多名学生证实拍照后“人走钱留”。

  那沓钱成为道具,倒也没什么,钞票并不会有拟人化的情感。让人辛酸的是那些贫困生,成了学校集体作伪的“活道具”。该校一位老师表示,学校也意识到钱很敏感,有关方面检查也很严,拍照签字是为了留档存证。拍照后没发钱,是怕学生弄丢了,到时候跟家长说不清楚。但他们难道不担心,拍照留档了却又将钱收回这种做法更说不清楚吗?这很容易让人怀疑,学校是否将助学金截留了下来。

  事实也证明,“人走钱留”的贫困生补助金去向经不起细究。校方称把补助金用作了学生的伙食费,但多名贫困生家长却表示,学校隔三差五就要钱,学生吃饭一般都是先交钱才能领到饭票,不太可能存在学生吃了饭还欠钱的情况。更有家长表示,此前他们曾配合学校填过贫困生信息表,但最终补助金去哪儿了却一无所知。此外,学校还有很多搞不清名目的收费。至此,关于该校助学金的去向问题,是该好好查一查了。

  不过,调查不难,消除那些贫困生心中的被羞辱感,可能不那么简单。如果说贫困是这些学生不得不承受的社会性羞辱,那么听任校方以补助金发放的“仪式”来耍弄,则无异于对贫困生人格和尊严的羞辱,伤害更大。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的初中生来说,尤其如此。

  贫困生补助如何不异化为对贫困生的羞辱,是个一直存在的教育和制度命题。比如在贫困生认定上,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比穷模式”,不少地方出现召开大会发放贫困补助金的现象,2013年沈阳大学甚至要求申请贫困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比穷演讲”。这种把贫困生的伤口生生撕开向公众展览的做法,这种只能让人感受到浓浓恶意的做法,真能体现制度的善意吗?

  把伤口撕开的做法,至少换来了几张薄薄的纸币,但孝感金山中学的做法却无疑是将伤口撕开后又撒上了一把盐。关于补助金的去向问题,金山中学需要给家长一个公开透明的交代。更需要思考的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一项善政体现出最大的善意。或许,面对贫困生群体,“润物细无声”才是真正的善。(杨耕身)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河市现-47.8℃极...
“非遗”年货传承...
严寒砺精兵
下基层“种文化”
丰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品茶香 学文化
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