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探访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淡定驯鹿不畏寒
内蒙古新闻网  16-01-26 10:22 打印本页 来源: 新华社  
 

   “‘小七号’,你去哪儿啦?咋这么久才回来?”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布冬霞边拍着一头驯鹿,边给它喂豆饼。

  布冬霞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的猎民,她和族人们驯养着上千头驯鹿。他们聚居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现有户籍人口290余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至今依然保持使鹿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驯鹿有“森林之舟”的美誉,主要分布于泛北极圈地区。它们习惯严寒,温驯可爱。300多年来,从贝加尔湖地区迁至大兴安岭密林,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一直与驯鹿在深山密林里相依为命。

  记者到达位于内蒙古根河林业局密林深处的猎民点时,主人布冬霞正在帐篷里煮肉,一询问,满满一大锅竟全是用来喂猎犬的。“我们现在没有枪,为了安全就多养了几条狗,天气太冷,得多煮点热乎肉喂它们,不然狗扛不住。”她说。

  布冬霞家有100多头驯鹿,她能叫出每一头的名字来。“我最喜欢‘小七号’和另一头‘大眼睛’,‘小七号’左耳朵被猞猁叼去一块,幸好它灵巧,跑了。”布冬霞慈爱地摸着驯鹿的头说,“小七号”今年已经14岁了,是她驯养的鹿群中年纪最大的一头。

  在猎民点,如今山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已很少再住传统住所“撮罗子”了,他们搬进政府发放的宿营车后,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安装了锅炉和暖气的宿营车不但温暖舒适,猎民们在里面还能通过卫星电视收看各种电视节目。

  布冬霞说,山中苦寒,但为了心爱的驯鹿,一些猎民常住山上。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猎民们住进了二层小楼,政府还免费为他们配备了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

  “我还是习惯住在山上,总觉得山下的世界太吵。”布冬霞笑着说。

  布冬霞告诉记者,驯鹿性情温和,多数时间都在森林里自由游荡,几天才跑回猎民点一次,要点豆饼和盐巴吃。见到回来吃食的“小七号”和“八百”两头驯鹿,记者按捺不住好奇心,随着猎民一起走进严寒中的大兴安岭深处,寻找正四处游荡的驯鹿群。

  冬日的大兴安岭洁净而神秘,除了“嘎吱嘎吱”的踩雪声,听不到任何声响。在毫无杂质的及膝白雪中跋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发现了密林深处的驯鹿群。时值严冬,很多雌鹿都已怀孕,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多数驯鹿依然懒洋洋地卧在雪中咀嚼着苔藓,见到人也并不害怕。

  布冬霞说,驯鹿虽是草食动物,但它们主要食用的是森林中的苔藓、蘑菇和灵芝,喝的是山间流动的泉水。“驯鹿很挑食,但美丽的大兴安岭给它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天然食材。为了驯鹿,我们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也要保护好这片绿色福地。”布冬霞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森林深处。(记者 邹俭朴 姜雪兰 董璐)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根河市现-47.8℃极...
“非遗”年货传承...
严寒砺精兵
下基层“种文化”
丰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品茶香 学文化
【两会印象】从态度看信念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