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内蒙古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职场“坑妈”
内蒙古新闻网  16-03-10 09:21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苏女士在浙江宁波一幢写字楼做销售,是一名派遣员工。正处于婚育期,和同龄人一样,她憧憬着早日做妈妈。当确认了怀孕后,她当天就在单位分享了这个好消息。正常情况下,单位会适当照顾准妈妈们。让苏女士犹如晴天霹雳的是,5天后,单位提出和她解除劳动关系。

  不知从何时起,职场“坑妈”事件频发,很多妈妈的孕期、产期、哺乳期权利被老板剥夺,甚至丢了工作,成了职场牺牲品。此类现象经常上演,无不说“法律牙齿”不锋利,或者说违法成本太低,违法有收益,有的老板不惜以身试法。

  那么,如何加大违法成本呢?一则,提高赔偿金。二则,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三则,从政策上加以限制。比如,取消一些优惠政策,包括出口、税费、人才培训和引进、环保等。总之,使企业丧失更多长远利益。当政策制度有了硬杠杠,老板就不得不掂量一下非法辞退女职工的利害关系。

  事实上,对妇女权益的保障有明文法律规定,比如,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然而,这些法律规定仍然没有全面落实,没有变成实实在在的公共服务和权利,这种尴尬的现状亟待改变。(文/李冰洁画/石向阳)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录制前的准备
“充电”学习
两会上,有一种气...
中外媒体聚焦内蒙...
【两会花絮】会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代表接受采访
最大任务是履职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