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藏品之上“龙抬头”
内蒙古新闻网  16-03-10 09:22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对于古人来说,农历的二月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因为,从这天开始,“龙抬头”,龙吐水,降甘霖,春雨贵如油,能够确保秋天有个好收成。所以,古人常常把“龙抬头”当成重要的天气变化和民间风俗。其实,在藏品之上,也有许多“龙抬头”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我所收藏的这些“龙抬头”。

  “龙抬头”青花瓷盘。龙,虽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幻想出来的动物形象,但因为龙威风凛凛,飞翔于天空之中,腾云降雨,造福人间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连人间的帝王也称自己为“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图{1}是一只晚清时期的青花瓷盘,它直径26.2厘米,上面的图案是两条栩栩如生,神游翱翔的巨龙。只见湛蓝的深邃天空,飘逸的朵朵白云,说不尽的韵味和气息,两条龙正围绕着盘子的中心点欢快地飞翔着,他们抬起头望向前方,好像随时准备进攻来犯的敌人,又好像要向人间施雨露,降甘霖。

  “龙抬头”白玉如意。玉是石头的精华,是驱魔辟邪的灵石,因为它晶莹剔透,温润光洁,因此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古人更是“比德于玉”,讲究“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更是把对玉的喜爱上升到德行操守的高度,对玉十分推崇。图{2}是一件清朝乾隆年间的白玉如意,长8.5厘米,高5.3厘米,呈龙形。只见龙腾身回望,威风凛凛,仿佛要把全天下一切的妖魔鬼怪都给震慑一般。龙身弯曲呈弓形,恰好是如意的形状,构思较为巧妙。

  “龙抬头”堆塑画筒。堆塑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技法,也叫“堆贴”和“堆雕”,是一种在器物上堆垒图案或者贴制图案的方法。图{3}是一对清代晚期的哥釉堆塑龙纹画筒,它高26.6厘米,直径11.3厘米,是文房之中,盛放画轴或者卷轴用的。这对画筒上面,便有堆塑的龙形图案,只见背景是呈裂纹状或者鱼鳞状的白釉,正是哥釉的明显特征。上面的龙呈黑色,龙尾在上,龙头在下,仿佛两条巨龙从天而降,要将甘霖雨露洒向人间。在龙的边上有一颗珍珠,为“龙戏珠”图案,是我国代表祥瑞的图案和形象之一。

  “龙抬头”榉木雕件。木雕也是我国极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即在木头上雕刻出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图{4}是一件清代晚期的木雕件,为山榉木所制,呈圆形,直径为10.2厘米,雕刻的图案正是“龙抬头”。只见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看起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花丛中,便有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正昂起头,向人间探望,万紫千红总是春,龙腾万里气象新。雕件采用镂空雕的形式,如果镶嵌在暗格或者屏风之上,自然会增色不少。

  就像二月二一般,我们许多民俗其实很有科学道理,即便是时代的发展,也不能丢弃掉这些民间民俗文化的精华。而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这些栩栩如生,威风凛凛的“龙”,更是我们珍藏的对象。文/谢丽成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录制前的准备
“充电”学习
两会上,有一种气...
中外媒体聚焦内蒙...
【两会花絮】会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代表接受采访
最大任务是履职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