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之意。民生,是指人民、居民的日常生活事项。
这样说来,你我皆民,你我的柴米油盐等衣食住行皆为民生。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念之再三”说的是民生的分量;重要的责任永记不忘,“铭之肺腑”说的是为民担当。“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这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政府的郑重承诺。
该给群众办什么实事?呼和浩特市“1号民生工程”从2015年起实施,加快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城乡危房(边死角)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在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下,将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使农牧民饮水苦变甜;2016年,乌兰察布市两项交通民生工程——农村牧区公路和嘎查村街巷硬化前期工作有序开展,要改变乡亲们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9万套……
2014年起,我区启动实施了3年投入1000亿元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是内蒙古历史上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你有空到村里去看看,危房不见了,饮水安全了,街巷畅通了,村村通了电,家家听上了广播看上了电视……这都是为老百姓做得最实实在在的事儿。
民生工程搞好了,人们的幸福指数自然提高了。不久前,刚刚搬进经济适用房的低保户王大爷,在新房里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新房里过大年,新年新气象。这日子,过得太舒心了!”王大爷的脸上,难掩喜悦。张家二小子大学毕业顺利找到了工作;李家阿姨出门就能在社区门诊看病,退休金还能年年上涨;社区里的文化活动室总是挤满了人,想去还得早早占个地儿……
过去5年间,内蒙古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1%和13.3%,5年减少贫困人口192万人。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进入了全国前十名。如今出个门,说我来自内蒙古,人家老羡慕了!
未来的5年,我们的生活又会变得怎样?“十三五”开局之年,面临不断下行的经济压力,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和9%。全面完成所有行政嘎查村‘十个全覆盖’,确保21万人稳定脱贫、10个左右区贫县摘帽,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
美好的愿景就在眼前,只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就能实现。民若安居乐业,国定繁荣昌盛!
(内蒙古日报社《你好·内蒙古》新闻客户端3月10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