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6全国两会 > 融媒体记者跑两会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绘就天蓝水清山绿的美丽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行动起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政府工作报告直击生态保护建设。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

  参加全国两会的我区代表委员们认为,内蒙古一定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切实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追求发展与保护双赢

  内蒙古地处边疆、横跨三北、毗邻八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546亿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五大生态工程和公路、村屯、厂矿园区等六大区域性绿化工程,完成造林绿化473.1万公顷。争取国家出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投入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00亿元,惠及146万户534万农牧民。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活立木总蓄积14.8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草原植被盖度由37%提高到44%;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成绩固然可喜,但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内蒙古,在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征途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自治区林业厅的一份权威分析显示,我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备等问题仍然突出,自然湿地等生态系统修复能力较弱,总体上仍然缺林少绿;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改革任务艰巨;我区林业尚未形成产业优势,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有限,对农牧民的增收带动能力不强;非法侵占林地湿地、森林草原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对生态建设成果造成严重威胁等情况仍然存在。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党中央赋予我区的重大责任,也是实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的必然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全区上下都要把绿色发展理念树得更牢,努力把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抓得更实,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补奖标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和退牧还草实施范围,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开展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坚持不懈地修复生态

  重担压于顶,使命立于侧,当戮力前行。在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绿色发展理念必将贯穿始终,成为推动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

  明确定位,确立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区将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

  瞄准发展、落实举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任何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修复生态、治理环境方面,我区全力以赴,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我区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规模,抓好重点区域绿化。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内蒙古全境。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深入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近日传来好消息,国家开始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我区再次被列入补奖范围。这将促进我区草原生态环境稳步恢复,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勤建议,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涉及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认为,绿色发展不仅要“记在心上、写在纸上”,更要“抓在手里”。内蒙古的天然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4,是我国草食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而草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根基。 “希望能够将草产品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和湿地生态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实现水土保持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加大呼伦湖、达里诺尔湖、乌梁素海、岱海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力度。

  ——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制度,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加紧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主体功能区建设等改革任务,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不久前,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明确职责,为我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内蒙古代表团将《关于支持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的建议》作为全团建议向大会提交。

  坚决有力地治理环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重要标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说,新常态要求我国经济步入循环、低碳的绿色化轨道,我们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对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区态度坚决、思路明确: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从资源开发和生产建设源头抓起,找准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结合点,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改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采取过硬措施,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杜绝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倒逼资源开发模式转变,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广泛开展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制定综合扶持政策,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进循环型产业链、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大幅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化程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跨区域联防联控,进一步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促进我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展望未来,蓝图已然绘就: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16亿立方米,4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46%; 30%以上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逐步遏制湖泊湿地面积萎缩、水质恶化趋势,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把绿色理念种进大地,让绿色共识化作现实。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全面持续推进,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充满盎然生机的美丽内蒙古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戴宏)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录制前的准备
“充电”学习
两会上,有一种气...
中外媒体聚焦内蒙...
【两会花絮】会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代表接受采访
最大任务是履职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