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巴林左旗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举全旗之力,汇全民之智,一场聚焦78个贫困村、3.5万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决战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项项举措、一个个行动如同无声的细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用心识真贫,解决“扶持谁”问题
精准确定对象是扶贫的先决条件,只有找准对象、摸清底数才能有效避免“穷人帽子富人戴”。该旗严格按要求、按标准、按程序规范操作,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状况。通过入户调查、群众评议、公示监督等举措,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他们按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杜绝了扶“富人”和“派糖”现象的发生。解决好“扶持谁”问题,做到一乡一档、一村一策,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精准扶贫措施。对扶贫对象一律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实施精细化扶持,制定一系列贫困村、贫困户帮扶计划,使增收项目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通过严格的建档立卡,最终锁定全旗3.5万贫困人口。
用情真扶贫,解决“谁来扶”问题
不让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掉队。该旗实行处级领导干部包苏木乡镇(街道)、科级领导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第一书记”驻村、村干部包组的四级联动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和村居干部积极进村开展入户访谈、调查问卷,全面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基本情况,最后细化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并实施精准具体帮扶。
该旗建立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把扶贫开发及“减贫摘帽”工作纳入全旗各部门和苏木乡镇全年工作绩效目标考核,强化跟踪督查、随机抽查、定点检查,对苏木乡镇扶贫开发工作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汇总。脱贫政策措施做到项目化、时间化、进度化、任务化,着力推进任务细化分解,主抓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到人,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更大实效。
用力扶真贫,解决“怎么扶”问题
“产业扶贫、措施扶贫和金融扶贫,是我们与贫困作斗争的‘三大法宝’。”这是左旗扶贫办主任刘海峰对扶贫工作的总结。今年,该旗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的一系列具体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六个到村到户”要求,重点实施了四大扶贫工程。
“三到村三到户”工程。利用2000万元资金作为“央贷扶”专项风险抵押金,对78个贫困嘎查村采取“杠杆式”扶贫模式,撬动“央贷扶”资金2亿元,扶持重点嘎查村群众发展增收致富的相关产业项目,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合作社,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利用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作为抵押,撬动农行贷款1亿元,结合该旗产业规划和总体布局,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做,重点嘎查村确定主导产业,采取“2联1”审贷流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大限度得到金融扶贫信贷资金全覆盖。
易地扶贫移民工程。精心组织、科学规划,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搬迁任务。易地搬迁工程与“十个全覆盖”相结合,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设计;与劳动力转移就业相结合,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社会扶贫工程。该旗充分发挥各帮扶单位的作用,采取工作队员与扶贫户结对帮扶措施,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和增收计划。
与此同时,该旗还坚持扶贫开发与民政救济“两轮驱动”。对低保户、五保户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筑牢社会保障网,实行民政“兜底”扶贫。
逐梦小康战贫困,一路攻坚一路歌。扶贫攻坚战略使巴林左旗打开了发展之门。(记者邱静王义晶通讯员马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