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冒着料峭春寒来到红山区铁南棚户区视察,穿街入户察民情,亲切而真诚的关怀温暖了群众的心窝。总理向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承诺:3年后让你们住上新楼房。自此,一场共筑万千百姓安居梦的棚改会战在南山脚下拉开帷幕。时至今日,总理关注的铁南发生了哪些变化?搬离棚户区的居民过得如何?未来铁南会变成什么样?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进度:年底入住“不爽约”
如今,置身铁南棚改回迁安置小区建设现场,只见塔吊林立、人影穿梭,目之所及,一派紧张而繁忙的施工场景。眼下1140套10万平方米一期安置房主体建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外装饰装修;二至六期6282套58万平方米安置房也正在建设中,今年年底将全部竣工入住。
铁南棚改3年时间新建房源7422套68万平方米,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兑现诺言,红山区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设置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方式,保证了安置房各项手续快速有序办理。另外,自去年10月份开启了赤峰市建筑史上首次最大规模的冬季施工。
铁南棚改办现场工程师鞠久东介绍,冬季施工主要针对建设工程的地下部分,通过封闭施工现场、搭建暖棚、增建取暖设施等方式,使作业区温度达到施工要求。冬施基底面积共12.6万平方米,高峰期有800多人现场作业。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红山区在施工现场成立了安检、质监全天候监管小组,严把质量关。同时,承建单位对所有员工进行了培训,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并配合监理单位严格落实。
在安置房建设如火如荼推进的同时,铁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如今,7.8公里长的铁南大街已经贯通,连接铁南棚户区和老城区的宁澜南路下穿隧道已竣工通车。另外,连通铁南大街和东环路的城南立交桥,12公里长的一、二期支线路网,25万平方米西片区的绿化以及学校、幼儿园、文化中心等工程年内也将全面开工建设。两年来,铁南棚改已完成投资26亿多元。
征收:政策执行“不走样”
在铁南棚改启动之初,红山区抽调了400多名党员干部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做工作,为居民解读政策、答疑解惑。在征收拆迁过程中,始终秉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
“起初有人抱着先拆‘吃亏’、后拆‘捡便宜’的想法,在签拆迁协议时犹豫不决。”红山区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主任赵志新坦言。对此,铁南棚改在征收拆迁前就立下铁定规矩:公平、公正、阳光、依法。为了把征收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区里还专门出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信访维稳工作方案,在棚改一线建立了铁南群众诉求服务中心、法官工作室和检察官工作室,为依法征收开辟了司法“绿色通道”。目前,两家工作室成功化解矛盾80多起。
为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国家和自治区征收补偿政策标准的基础上,铁南棚改力争做到让利于民。征收住宅房屋,被征收人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有证房屋按建筑面积1:1.1的比例置换;房屋建筑面积不足50平方米的安置面积增加到50平方米;
在规定期限搬家的给予现金奖励……一项项惠民政策畅通了纷繁复杂的棚改征收之路。目前,棚改征地及居民房屋征收工作已基本完成,企业征收已近尾声。
融资:多方筹措“不差钱”
融资是棚改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铁南棚改预计总投资123亿元,而这相当于红山区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近6倍。建设如此巨大的工程,钱从何而来?红山区在本级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同时,集中全力争取上级补贴、政策支持和银行贷款。
“多条腿”走路破解了棚改资金瓶颈。目前,市区两级政府已投入财政资金5.5亿元,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补助资金9.57亿元,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签署了26.1亿元、5亿元政策性贷款协议。此外,红山区还探索PPP融资模式,吸收社会资本助铁南棚改“一臂之力”。去年,将城南立交桥、铁南大街部分路段及12公里一、二期支线路网整体打包成一个市政路桥PPP项目,并完成了实施方案编制。这种全新的融资模式无疑会为铁南棚改注入一股新鲜血液。“真金白银”为棚户区居民新生活梦想奠定了资金基础。
规划:未来铁南“不一般”
铁南棚改万众瞩目,未来的铁南要建成什么样?红山区给出的答案是: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用凌云健笔绘就如画新区。
建设之初,红山区将铁南控制性详细规划交由专业人员“操刀”,大到修路铺桥,小到栽花种草,每一个设计方案都经过层层把关。几经研究易稿,确定了未来新铁南的三个高点定位:赤峰市棚户区改造示范区,对外交通核心门户区,生态宜居生活居住区。
打开铁南棚改规划图,一个依山布局、大气疏朗的生态宜居城区跃然纸上:29条纵横交错的主干路网撑起了铁南新区城市框架;南山生态园及站前街、西旱河、东旱河3条生态景观长廊犹如一条条延伸的绿色飘带,为城区带来灵动之美;教育、卫生、商业等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今天,再踏上总理曾深情驻足的山坡俯瞰整个铁南,曾经苍凉的棚户区早已成为沸腾的工地,一个宜居宜业的新铁南将呈现在眼前。(通讯员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