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日贝克 摄
4月30日清晨,来自新西兰的2500头纯种肉牛在百余辆货车的护送下,陆续驶入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乌拉牧场境内。这是我国今年首批从新西兰大规模引进的纯种肉牛,这些“洋牛”的到来开启了我盟争创国家级优良畜种繁育基地的新征程。
这批纯种肉牛包括2353头纯种安格斯牛、147头纯种西门塔尔母牛,均为16月龄,平均体重达380公斤,在经历了严格的个体质量把关后,经过新西兰隔离场45天的隔离饲养和筛选淘汰、15天的海运及到达我国京唐港后45天的隔离饲养和观察,又经过连续24小时的汽运,最终到达了目的地——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养殖基地。
此次大规模引进纯种肉牛,是乌拉盖管理区贯彻落实自治区千万头肉牛发展规划和盟委、行署“压羊增牛”发展思路,建设国家级优质肉牛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的有力措施。不仅扩大了我盟肉牛优良畜种繁育养殖规模,更重要的是,优质高档肉牛的培育、扩繁、养殖等环节未来在我盟境内将实现本土化,“锡林郭勒肉牛”新品种的培育工程在乌拉盖草原迈出第一步。
乌拉盖管理区正在努力建设国家级肉牛优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锡林郭勒肉牛”新品种选育核心育种基地,高寒草原牧区肉牛规模化养殖、模式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高寒草原牧区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有机牛肉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等“四个基地”。
管委会副主任苏雅拉图告诉记者,下一步,乌拉盖管理区将以西门塔尔肉牛品种为主,以安格斯肉牛品种为辅,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联合规模以上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养牛户,建立“科研单位+企业+牧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牧户,扩大养殖及扩繁规模。同时,扩大肉牛新品系选育项目区范围,增加育种监测肉牛头数,巩固育种成果,采集遗传育种数据,完善项目育种和养殖档案,为培育命名“锡林郭勒肉牛”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
目前,乌拉盖管理区已累计引进纯种肉牛3425头。到2020年,乌拉盖管理区肉牛存栏总头数计划突破6万头,专业养殖户达到500户,肉牛产品年产量达到2000吨以上,培育生产种牛4.6万头,实现养牛业收入1.5亿元,牧民人均肉牛养殖业纯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建成全盟乃至自治区规模最大的纯种优质肉牛繁育基地。(记者 刘博)
短评
有转变才能有发展
从大庄园集团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落地锡盟,到贺斯格公司引进纯种肉牛搞养殖,无论是引进项目还是引进畜种,在构筑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格局的漫漫征程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成为我盟在整个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引进养殖、引进加工、引进技术只是手段,根本上是要见效益,短期效益是将产品卖出去,而长远效益是打造出品牌,变推介式营销为订单式营销,抢占国内的高端牛肉市场,真正实现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
如何见效益?在引进的浪潮中,政府和牧民必须要进行转变。
政府要进行身份上的转变。在整个现代化产业链的运转中,政府部门要从“主推手”变为“助推手”,适时减少对市场化运作各环节的“政令式”干预,强化自身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处理牧企、政企关系的协调能力,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把政策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在宏观调控中设法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弥补市场调节之不足。
牧民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面对项目落地、纯种引进等变革,牧民更需要解放思想、适应市场,变政府的宣传引导为企业的带动引导,让企业成为牧民的合伙人,让牧民充分参与到产业链的环节当中,进而形成倒逼机制,让牧民学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和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最终实现我盟畜牧业全产业链的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