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宁城,芳草吐绿,杨柳依依。走在乡间,随处可见干净整洁的屋舍,硬化一新的街巷,各具特色的广场游园,一排排大棚、一片片果园……正是“十个全覆盖”的丰硕成果让一个个小村庄变得如此美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幅幅富饶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宁城县“建管并重”的有效举措下徐徐展开。
建立工作机制,提供坚强保障。宁城县是自治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也是全区、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为了切实打造这项民心工程,县里成立了“十个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推进组,下派驻乡驻村工作队,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开展专项督查、定期抽查、按月检查,采取年终考核排队、诫免谈话等措施,迎难而上,扎实推进,两年累计投资20.77亿元,覆盖行政村300个、自然村138个,切实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作为攻坚之年,县里继续坚持高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制定出台了《宁城县2016年街巷硬化工程实施细则》、《土墙改造实施办法》、《工程原材料价格控制管理办法》,计划投资27.55亿元,到年末预计实现“十个全覆盖”村庄总数达1097个,覆盖行政村305个、自然村792个。目前,乡村各处已经进入绿化、硬化、建房、环境治理等工程建设中。
建设特色精品村,打造美丽乡品。宁城县在乡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注重挖掘每个村落的文化内涵,将这种独特文化元素融入村庄建设的点滴之中。五化镇就是其中之一,该镇围绕苹果基地,以打造“甜蜜之路”和“十里梨塘”为目标,以统筹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为抓手,突出当地文化特点、历史沿革和传说故事,先后打造了鸽子山、榆树底、宋三家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村庄。处于五化镇苹果基地核心地段的鸽子山村就是通过征求村民意见保留下的传统村落,如今石墙青瓦的石头房子已经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村里准备挖掘石头资源,让游人走石板路、住石头屋、推石碾,结合水果采摘,开发旅游项目。大城子镇鸡冠山村依托红色革命老区、知青故地、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及生态资源,以乡村旅游为主线,整合各项产业,培育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知青文化和生态文化,目前书画馆和老区馆已经建成,蝴蝶馆、民俗馆和知青农场正在建设中。像这样独具特色的精品示范村,宁城县今年计划打造101个。
夯实主导产业,打造富裕乡村。为了给“十个全覆盖”工程提供产业支撑,宁城县着力规划建设设施农业、林果业和养殖业等优势主导产业。一肯中乡全兴村的村民张凤龙正在抓大棚号,“以前种玉米1亩地收入600多元,人家邻村建大棚1亩收入5000元不止呢。今年我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都建大棚啦!”
现在,该县大部分农民已经从“政府要我建棚”转变到“农民自发建棚”,尤其在政府给予建市场、协调贷款、配套基础设施等政策扶持下,设施农业面积显著增加,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家半亩自留地,今年栽了20棵梨树。按盛果期每棵收入200元计算,一年可顶种玉米收入的10倍多。”正在平整树坑的榆树底村村民王瑞说。眼下,五化镇村庄沿路两侧绵延20里1000亩地全部栽上4年生大梨树,整齐的梨苗生机勃勃,一派崭新气象。像这样因地制宜的致富产业项目,在宁城县已形成遍地开花的势头。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达32.93万亩,果树经济林面积15.3万亩,居自治区首位;家畜存栏达到171万头(只),其中肉牛存栏45万头,居全市第一。
推进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环境变好了,农民致富有奔头了,如何把这如画般的美景长久保持下去?去年以来,县里针对资金谁来投、卫生谁来搞、垃圾往哪儿埋等问题,建立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为了巩固成果,年初又制定出台了《宁城县2016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宁城县开展“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全面落实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小城子镇宁南村每三四户门前设置一个绿色环保垃圾桶,“村民把垃圾放在桶里,由村里雇用的清扫员定时来收走,统一清运到远离村庄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村民每年每口人拿出18元,作为清扫员的工资”。村党支部书记李洪全说这个做法从2014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很管用。在大明镇新窝铺村,早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初期,就预留出了绿化带。现在,村里庭前院后全部新栽了苹果树,每户门前挂上一张明显的标识牌,明确管护责任人和管护区,这让村民对自己门前的卫生和树木多了一份责任感。
培育文明乡风,打造文明乡村。在汐子镇二十家子村,一座悬挂着“农民俱乐部”牌匾的二层小楼分外显眼,楼上一层卡拉OK厅、乒乓球室、象棋室、文化书屋等各种文体设施齐全,免费为村民提供文化娱乐服务。俱乐部门前的广场除了为村民健身跳舞提供场地外,还设立了一块“好人好事榜”,张贴着由村里规范评选产生的各类模范和好人好事的村民照片。“我认为村子美起来后,村民的素质更要提高。我们村里着力培育了‘文化中心户’甄国荣,围绕农民俱乐部这个平台,每年都公开评选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开展文明户创评活动,这些活动连同‘文化中心户’切实发挥了作用,让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林说。“文化中心户”凝聚了一批乡土文艺骨干,成为繁荣村里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他们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传播文明风尚,真正成为了村民文化生活的“中心”,让传播文明乡风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现在村里到处都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为打造文明的乡风民风,宁城县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十个全覆盖”工程,采取党委领导、政府推动、社会扶助、全民参与的方式,扎实推进了文明村、孝心村、民主法治村建设,同时探索设立“文化中心户”,大力弘扬好家风,开展“寻找最美家庭”、“讲宁城故事”等活动。今年开始,每个乡镇每年建成3至4个孝心村。目前,以县文明办牵头、以群团和政法部门为主力开展的文明乡风建设活动,正在有序地推进。(驻站记者王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