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筑以榫卯链接
“侗族鲁班”杨似玉
侗族的建筑师傅多为当地的侗族民间匠人,因为家家户户住木楼,所以多数家庭的男子都会木工活,十里八乡的木工,细数起来能人也不算少。这些能人当中,就出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凭着眼量心算,借助“匠杆”等原始工具,硬是给自己挣来一个“侗族鲁班”的称号。2007年,他被文化部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个人就是杨似玉。
4月18日下午,记者一行在三江侗族民俗工艺馆见到了杨似玉大师,这间工艺馆就是他的家,家也是宣传侗族文化的最好场地,这间工艺馆是杨似玉自筹资金建设的,免费对游人开放。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让所有人了解侗族传统文化是他的中国梦。
初见杨似玉,向导称呼其为杨大师,大家也跟着称呼杨大师或杨老师。可是从内心来说,记者更愿称其为杨师傅或老杨,因为他实在像“隔壁老杨”,他的精明只有在玩弄木头时才能体现出来,离开木头甚至有些木讷。工艺馆内展出了不少他当年制作的木建筑模型力作,杨似玉视若宝贝,长看不厌,眼里都能漾出笑来,但是对于挂了一墙的各类荣誉证书,他却很淡定地来一句“那有什么”。
今年61岁的杨似玉,已经和木头打了近50年交道,十二三岁开始和父亲学习木工手艺,从劈木、取方等粗活开始,顶着父亲的严苛,逐渐由浅入深,慢慢地入了门。初学木工,杨似玉做得第一件有成就感的物件是木板鞋,自己先做了一双,感觉不错,于是给家人每人做了一双。家人的夸奖无疑是最好的鼓励,这为他以后做出更好的物件开了个好头。了解木工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一行既需要体力,也需要脑力,砍、锯、刨、凿、钻等体力劳动的同时,要精于算计,做到不差分毫,否则做不到严丝合缝,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杨似玉从练习基本功开始,制作器物也从木桶、织布机、纺纱机等由简入繁,渐渐登堂入室。
杨似玉的木工基本功是从做木桶开始的,当地侗族嫁女有一个民间习俗,女方家要备3个木桶做嫁妆,碰上女孩儿多的家庭,就需要准备好多木桶。当时,当地做木桶的活儿大多被贵州籍木工承揽,杨似玉心里很不是滋味,憋着劲要跟他们比一比,结果,杨似玉的木桶越做越好,年轻时多数时间竟然都是在制作木桶。当然,这也为杨似玉以后制作鼓楼、风雨桥等复杂构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艺近50年,杨似玉佳作无数,粗略算来,先后设计制作吊脚楼100多座,风雨桥12座,鼓楼8座,大小凉亭30多座,风雨桥和鼓楼模型3000余座,其他家庭用具数不胜数。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以程阳桥为模型制作“同心桥”赠送香港政府,最后杨似玉制作的长2.5米,高2米,连同底座约2吨重的同心桥在竞争中胜出。由杨似玉带头承建的三江风雨桥全长368米,宽16米,7个桥亭,最高处18米,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