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阳风雨桥
绝活传承中的困惑
“现在的孩子吃不了苦,又嫌挣钱慢,学不了几天就跑了,跟我学木工的多数是40岁以上的人。”看得出杨似玉很苦恼,年龄大的徒弟多数文化水平低,很难带出优秀的接班人,他担心侗族木建营造技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杨似玉就吃了没文化的亏,由于学艺较早,文化底子薄,加上侗族木建传统工艺只使用“香杆”“竹签”等原始工具,根本不用图纸,这也让杨似玉的事业受到影响,“现在好多重要的工程都要图纸,否则连竞标机会都没有”,杨似玉很无奈。但是作为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的领头人,传承人,杨似玉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在记者一行离开时,杨似玉又坐在了图案旁,开始学习这门他并不熟悉的技术,虽然不太熟练,却是那么专注,认真。
【记者手记】
受工业化以及市场化影响,农耕时代的许多手工技艺正在慢慢地从人们身边消失,精美如侗族木建的营造技艺也面临如此困境,木材原料的缺乏,从业者的凋零,尤其是木构建筑的防火性能,都成了木建艺人绕不开的难题。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住了一辈子木楼的侗族人也开始建造钢筋水泥房子,对于木建技艺的承载及传承无异于釜底抽薪。好在当地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并着手应对这一系列问题,三江侗族鸟巢、三江风雨桥等大型新建建筑,在侗族木建技艺的运用、侗寨风情旅游的开发、民居防火工程的推广等方面,无一不在维护着侗族木建营造技艺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愿若干年以后,精美宏伟的侗族木建筑不只是供游人凭吊的景点而已。(文/记者 吴春生 摄影/记者 马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