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广西非遗寻踪:侗族木建 炫彩三江
内蒙古新闻网  16-05-12 11:23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程阳风雨桥

  绝活传承中的困惑

  “现在的孩子吃不了苦,又嫌挣钱慢,学不了几天就跑了,跟我学木工的多数是40岁以上的人。”看得出杨似玉很苦恼,年龄大的徒弟多数文化水平低,很难带出优秀的接班人,他担心侗族木建营造技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杨似玉就吃了没文化的亏,由于学艺较早,文化底子薄,加上侗族木建传统工艺只使用“香杆”“竹签”等原始工具,根本不用图纸,这也让杨似玉的事业受到影响,“现在好多重要的工程都要图纸,否则连竞标机会都没有”,杨似玉很无奈。但是作为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的领头人,传承人,杨似玉没有选择的余地,就在记者一行离开时,杨似玉又坐在了图案旁,开始学习这门他并不熟悉的技术,虽然不太熟练,却是那么专注,认真。

  【记者手记】

  受工业化以及市场化影响,农耕时代的许多手工技艺正在慢慢地从人们身边消失,精美如侗族木建的营造技艺也面临如此困境,木材原料的缺乏,从业者的凋零,尤其是木构建筑的防火性能,都成了木建艺人绕不开的难题。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住了一辈子木楼的侗族人也开始建造钢筋水泥房子,对于木建技艺的承载及传承无异于釜底抽薪。好在当地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并着手应对这一系列问题,三江侗族鸟巢、三江风雨桥等大型新建建筑,在侗族木建技艺的运用、侗寨风情旅游的开发、民居防火工程的推广等方面,无一不在维护着侗族木建营造技艺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愿若干年以后,精美宏伟的侗族木建筑不只是供游人凭吊的景点而已。(文/记者 吴春生 摄影/记者 马 强)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