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郭占看好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的前景,知道保证农畜产品绿色、健康、无污染的关键是保持传统的养殖模式。虽然传统养殖方式周期长,但产品的品质是规模化养殖所不能比的。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眼光。他在等待时机,等传统养殖融入科学方法并有条件实现规模化时,他就会尝试。这样有远见的新农民在当今农村越来越多了。
郭占正在给散养鸡喂食。记者 郝雪莲 摄
5月的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龙虎渠村已经有了初夏的绿意。村民郭占家后院一群花花绿绿的草鸡在树下撒着欢儿。50岁的郭占手拿鸡食盆,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扬手将一把玉米粒撒出一道弧线,草鸡蜂拥而上抢了个精光。
这场景放到几十年前不足为奇,而在规模化养殖的如今却难得一见。
“我就是看准了传统养殖的优势才回来养鸡的。”
2013年,郭占看到绿色农畜产品市场前景广,就和妻子一起搞起传统养殖。为了能产出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鸡蛋,他在自家后院1000平方米的空地上散养了200多只草鸡。除了早晚各喂一顿玉米饲料外,夏天大部分时间鸡群都在草地上找蚂蚱、虫子和青草吃。冬天没有青草,就把秋天储存下的干草手工切段和玉米碴等粮食拌在一起喂鸡。吃上这种饲料的草鸡产出的鸡蛋口感好、营养价值也高。
“每天都有周边的人开车来买鸡蛋,市场价已卖到2元一颗了,还供不应求呢!”郭占一脸满足。
这几年,郭占家的草鸡蛋卖出了名气。除了平时主动上门来买鸡蛋的,一些来龙虎渠体验乡村游的客人也买他的绿色鸡蛋。
曾有段时间他养的鸡生病了,有人不知情要买鸡蛋,被婉言谢绝。他说:“吃我这鸡蛋的大多数是需要补身体的老人和孩子,这有病的鸡蛋哪能卖给他们呢?”他宁可赔钱也要保住好信誉。
诚信加勤劳让郭占的新生活越来越好,更坚定了他搞传统养殖的信心。他和妻子算了笔账:他家有12亩耕地,8亩种玉米给鸡提供主饲料,一年卖草鸡和鸡蛋的纯收入近3万;4亩蔬菜收入不到1万;10亩松树每年卖树苗收入2万多。此外,郭占还发挥泥瓦匠专长,在村里“十个全覆盖”工程危房改造项目中能年收入两三万。 今年,借“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东风,他家房子翻修一新,旧鸡舍被200平方米的新鸡舍取代。他并不急着扩大养殖规模,而是要在科学化养殖基础上坚守传统养殖,先保证品质,待条件成熟后再寻求规模效益。村里对他的养殖业十分支持,已经联系好旗农牧局的科技员定期来做指导。这下郭占心里更有底了:“我看好传统养殖业,后半辈子就干这个了。”(记者 郝雪莲)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19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