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草原春秋】塞上水旱码头——包头
内蒙古新闻网  16-05-19 11:12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前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据史志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包头地区属赵国,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在这里设置云中郡九原县。秦(公元前221年-206年),这里为九原郡;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这里称五原郡;北魏(公元386-534年),这里属怀塑镇;辽金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这里为云内州;明(1368-1644年),这里为蒙古土默特部领地;清乾隆初年,此地形成村落;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设置包头镇;到光绪年间(1875-1908年),商业开始发达。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包头凭借其得天独厚、极为方便的水陆交通之条件,成为内地通向新疆、蒙古国、俄罗斯等地的畜产、皮毛、粮食的集散地,号称塞上水旱码头。

  一

  据史志载,早在清代初年,包头还是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牧区时,旅蒙商就开始在这一带活动。当时在这里活动的商人,绝大多数是晋商。人们常说,山西人不仅嘴甜会说,而且腿快,能跑能逛。那时,他们结成马帮或驼帮,驮着各种口里的商品到牧区做生意,商界称其为旅蒙商人。“远离家乡忻代州,学会蒙话草地走。换回皮毛赚大钱,千里迢迢奔包头”,这句民间名言,形象地概括了这些旅蒙商人的商业行径。

  起初,这些走西口来包头做生意的晋商,只是临时过往,后来逐渐落脚包头,转为坐商。其中最著名者是来自山西祁县的商人乔贵发,他在西脑包落脚后,做起草料生意,并建起了包头最大的商号——复盛公,成为包头商界的领军字号。那时候,从晋陕走西口过来的移民也纷纷落脚包头。乾隆初年,包头已建起西脑包市场。随着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在包头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据《旅蒙商通览》载,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包头地区的旅蒙商已形成九行十六社等蒙古行。他们按照各自的原籍和行业自发地组织起行社。最早的有河曲社、代州社、忻定社。统管这些行社的大行总领,最早由蒙古行复义兴经理梁大汉担任。包头的旅蒙商,其早期的商业活动主要是收购附近农民的粮食,与牧民约期交换牲畜和皮毛。有的还兼管缸房、油房和磨碾作坊,后来又经营砖茶、棉布、烟酒等日用品。清同治年间,旅蒙商的购销活动扩大到新疆的古城、伊犁和漠北蒙古地区。清代末年,包头的旅蒙商已发展到30多家,从业人员达2100多人,资本总额为白银11500两。著名的旅蒙商号有天瑞德、广生西、天又生、福又生、崇又和、德春西、德茂永等。清末民初,旅蒙商的活动中心在中公旗、东公旗(今乌拉特中后旗)、西公旗(今乌拉特前旗)、茂明安旗(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阿拉善一带。民国十九年左右,包头旅蒙商的年成交额达50万银元。旅蒙商的发展,促进了包头各行业的繁荣。民国23至25年期间,包头的商业户达200多家,成为西北的商贸重镇。

  二

  包头在历史上有水旱码头之称,有其得天独厚的水陆条件。包头的官渡于光绪元年(1875年)建成,初建的官渡有两处,一是南海子大型船筏,是主码头;包头的二里半处,堤岸较高,只能拴停小船筏,为冬季过河渡口。自从官渡启用后,使包头的水陆条件更加畅通。包头的水运线路是从山西河曲经包头直达兰州,全长2000余里。每年的清明时节到立冬之时,是水运高峰,来往的船筏川流不息。在水旺期间,仅南海子码头过往的船筏就达千余只,真可谓千舟尽发,年运货量高达50万吨,运送的货物有皮毛、药材、粮食、糖茶、五金杂货、布匹等上百种之多。道光三十年(1850年),托克托县河口镇被河水吞没后,包头南海子成为连接中原与大漠南北、华北与西北的枢纽。

  据史志载:包头还是旅蒙商的重要商道出发点。据《旅蒙商通览》载:旅蒙商通往前营(乌里雅苏台),后营(科布多),西营(新疆)的路线有3条,包头是其中一条的出发点。以包头为出发点的路线有3条:即包头-库伦-恰克图;包头-新疆-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包头-甘肃-青海。当年,大盛魁等旅蒙商,就是沿着这条商道到俄罗斯等地做生意。因而,包头这条商道是一条川流不息的金银路。当年,旅蒙商就是通过这条金银路淘金的,架起了蒙汉人民友谊的桥梁,繁荣了内地和蒙古地区的经济。

  1912年元月1日,著名的平绥铁路包头段通车了。从此,包头成为水旱码头,东联天津港口,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大动脉。平绥铁路包头段通车后,来自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的皮毛产品,都要通过包头这个水旱码头运往全国各地,而内地出产的布匹、绸缎、糖茶、烟酒等大小百货也要经包头转往后草地和大西北。这样的商业氛围,就给走西口的人提供了庞大的劳务市场。

  包头的商业,首推为皮毛,而皮毛行业中,又以广恒西为首户。1924年,包头发往内地口岸的羊毛达2600万斤,驼毛200万斤,皮张400吨。那时的包头镇,在每年的农历六七月间,来自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的皮毛筏子停满河道,南海子的码头上灯火通明,生意兴隆。

  水旱码头昭示了包头地区300多年的文明史,是包头繁荣的象征。包头的官渡和铁路成为早期内蒙古西部重要交通枢纽。真可谓:大船条条到渡口,火车一吼进包头,东西南北水旱路,买卖兴隆尽商贾。(张文)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19日15版

[责任编辑 孙静华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也当一回消防战士
科技列车驶进内蒙古
学习礼仪 了解历史
除沙保畅通
爱心助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上的“雄鹰”
传承班里培养 “守艺人”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