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的内蒙古草原万物复苏。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蒙草草原乡土植物馆中,郁郁葱葱的植物标本交相辉映。在这里,上百种或抗旱、或耐高温、或易成活的草植物样本汇成一座大花园。
“这是我们20余年来生态修复的成果。”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以研究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驯化本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和草产业运营的上市企业。董事长王召明一大早就来到这里,为一拨又一拨前来考察的人介绍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生态修复作为该公司主营业务之一,涉及矿山、沙地、盐碱地等多种地貌地形,已成功为上千项生态工程提供保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养着一方的物种和生态。人们都说内蒙古羊肉好,是因为内蒙古好水好土养出了好牧草。使生态保持良好稳定的状态,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谈起草原生态修复,王召明说得头头是道。他告诉记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植物和水土都是互生的,做修复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他以阿拉善的荒漠草原为例表示,要想在当地做生态修复,首先需要选出阿拉善本地的原种进行培育、配比,然后繁育、制种、播种。“一个好的生态产品,要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植物等体系进行综合考虑。”
目前,这里已构建起中国最大的“草原植物种质资源库”,并依托互联网积累起包含气候、草地、畜种等多种资源在内的大数据资源库。据统计,资源库中已收录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1700余种种质资源,驯化繁育、推广应用160余种。“目前内蒙古的品种已经收录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将逐步把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纳入其中。”该企业办公室主任解辉如是说。
以此为依托,不仅为生态修复技术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还为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一项好的产品能被生产出来,一定在前期有好的行业标准作为依托。标准体系的制定才是保证产品质量长期稳定、优秀的核心。”在王召明看来,标准才是保证质量的最佳选择。2016年,其公司计划再申报数十项地方标准项目。
在这二十年的摸索中,诸如草原生态牧场管理、草原荒废土地恢复植被、草原露天煤矿植被恢复与重建等生态修复行业的标准体系也应运建设起来。“都是我们主导建设的,很多都填补了国内生态修复产业标准化建设的空白。”解辉如是说道。
“我们倡导的是尊重自然的发展理念。”正基于此,2013年蒙草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2015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这是对我们管理体系的提升。”王召明说道。
中新社记者曾对阴山下的万亩草场修复项目进行过持续关注。短短两年时间,乱石堆一样的万亩冲积扇区域恢复成草原,再现了《敕勒歌》中的水草丰美景象。作为人工建植与草地改良相结合的草原生态修复样板,这里修复后固碳量提高9.9倍,释氧量更是提至28.57倍。
不止于此。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也吸引了诸多国际目光。相继在北京、山东、宁夏等地设置研究机构后,蒙草还与阿联酋、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开展科研交流。
“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前提,生态效益是保障,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盖志毅建议,在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既要尊重自然、尊重传统,也要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保持原有的草种不变。
就在两天后的5日,呼和浩特将举行一座草原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的揭牌仪式。“工作站将关注荒漠草原、草甸草原等多种草原类型的生态修复,中国工程院任继周院士将加入到生态建设的大团队中。”解辉告诉记者。(记者 乌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