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学习论理 > 文章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农村牧区的底色是什么?
内蒙古新闻网  16-06-07 09:3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今年春季以来,赤峰农村牧区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突出强化了绿化工作,很快庭院内外、村庄周围、道路两旁,如今各类树木花草茁壮生长、绿意盎然,使昔日老旧的村庄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几十年前,人们评判村里富足人家的标准,主要看房屋和院墙、牲口和树。大凡勤劳能干的农家,有一砖到顶的瓦房,整齐结实的围墙门楼,还要特别在房前屋后遍栽树木,不仅为遮阴挡风,成材后还能作为盖新房的木料和子女娶亲的本钱。这个优良传统在一些农村沿袭至今,一到夏季,整个村庄和农家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在一些林区,原本是林木繁茂的地方,但在居民聚集的村镇,却少见树木花草,这缘于人们的生存习惯,以伐木为生,盖房、夹院墙甚至烧火做饭取暖都用上好的木材。砍树而不是种树成为部分林区人靠山吃山的固有理念,直到山上无木可伐、屡遭大自然的惩罚才幡然醒悟。

  牧区居民由于受自然条件、特别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传统限制,在居住地很少有种植树木花草的习惯,但是牧民保护草原的意识,如同农民爱惜土地一样强烈,只是他们更多是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时至今日,在牧区嘎查苏木该以怎样的模式进行环境绿化美化,仍然是一个正在探索、有待破解的课题。生活实践和自然规律证明,农村不适合搞人工草原,牧区也不适合农业耕种,而植树造林首先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过去,我们注重城市的绿化美化,为建设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忽略了村镇绿化美化,甚至将农村、林区的大树移栽进城市,形成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巨大反差。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我区开始把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向农村牧区,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前人栽树,荫及子孙。凡有古树遗存村庄,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和神奇的人文故事,都被后人视为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树木成林更是被极富想象力的人们称为绿色银行。

  有个现象令人警醒和深思:劳动力和树苗大都来自农村,可为什么村镇的绿化却比城市差很多?缺少资金固然是主因,但种庄稼也同样需要资金,却一年比一年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绿色发展理念,科学长远的规划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在村镇绿化中,要防止脱离实际、贪大求洋、劳民伤财,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不能一味模仿、复制大城市的绿化模式,倾力打造乡土景观、田园风光。要避免新官上任以个人喜好砍旧树栽新树的做法,力争一张绿化蓝图绘到底。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投身绿化美化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每个城市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主色调,它决定城市的特色和风格;农村牧区同样也有自己的底色,它标志着农村牧区是繁荣还是衰败。农村牧区的底色不该是白色,农膜残留遍及田野,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农村牧区的底色不该是黑色,烟囱林立,污水横流,空气污浊;农村牧区的底色不该是灰色,封建迷信盛行,道德文明迷失。农村牧区的底色只能是绿色,唯有绿色生态才是农村牧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绿色是农村牧区同时也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底色。(马继锋)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6日10版

[责任编辑 孙静华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小书包里装着信仰
传统文化课堂 多彩...
净化文化市场
种植合作助力 农民...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绿丝带助力高考
爱护环境 从我做起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