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媒体频频报道北京、哈尔滨、南京、厦门、菏泽等城市公交车司机在驾驶中突发急病,不顾个人安危,勇救乘客的新闻,让人感动。然而,面对社会舆论的高度赞誉和老百姓自发为英雄送行的壮观场景,我们在感动之余,是否也应该有所反思?
这几例新闻是公交车在行驶途中,司机突发脑溢血、脑梗、心脏病、头脑昏厥等急症,在意识还清醒的几秒钟内,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全车乘客。在此思维支配下,减速、靠边、刹车、开门、打双闪……正因为司机在第一时间完成了这一整套措施,才保证了全车乘客的安全,这种忘我精神,值得所有人为之点赞。但是,这样的新闻接二连三出现,也不得不让人质疑——公交公司到底有没有经常给公交车司机做体检?根据相关规定,有影响驾驶安全疾病的人,是不能申请驾驶证的,更别说开公交车了。事实上,新闻中的几位司机的这些病症,虽然有一定的潜伏期,但如果认真体检的话,还是能查出一些端倪的。试想一下,假如前面提到的这几例新闻中,有任何一个司机没有首先采取保护乘客的措施,其严重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笔者认为,出于对乘客安全的考虑,对公交司机理应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和管理,不只在其获取资质时要有严格的考试和体检,日常的体检也必不可少,一旦发现有影响驾驶安全的病症,应该立即离岗就医,这既是对司机个人健康负责,也是对广大乘客安全负责。公交司机这个岗位是特殊的、与乘客的生命安全相关的,来不得半点马虎,那种“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的敬业精神,并不适用于所有岗位。去年德国的空难,初步调查结果不就是因为副驾驶有心理精神疾病、航空公司也没有及早发现所造成的吗?
其实,不光是公交司机,很多特殊岗位员工的身心健康,是需用人单位随时关注的,这不仅仅是对本单位员工的关心,也是对他人的负责,对社会的负责。(吕联义)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6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