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学习论理 > 重要文章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博士教中学,庙小菩萨大?
内蒙古新闻网  16-06-07 10:09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这几天,一条人大附中招聘中学教师的消息在朋友圈走红了。在今年人大附中招聘教师公示名单里,16人中有9名博士、7名硕士,其中3人是名校“海龟”,其他人也都毕业于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顶级名校。不少人慨叹,名校硕博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只能屈就中学去教书了。

  1  观点

  并非大材小用

  □熊丙奇

  针对这份公示名单,有舆论质疑北大博士去中学当教师,有些大材小用。说实在的,这种质疑既高看了北大博士,又看轻了中学教育。北大博士去中学当教师,这是很正常的选择。为提高中小学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应该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虽然学历并不是高素质的唯一标准,但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将是大势所趋。

  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去中学当教师,并非低就。如果要说是低就,那是以前的观念出了问题。比如,有人认为攻读北大博士,追求的是升官发财。因此,大家乐见北大博士不搞学术、教育,而去考公务员;还比如,有人认为读博士最好的出路是搞学术研究,去中学当教书匠是大材小用。当然,沿着这样的思路,还有人会质疑,中学招聘教师,动辄硕士、博士,而且都要求来自名校,这是不是学历高消费?是不是也是一种名校情结?这些观念都有厘清的必要。

  其实,不要说中学,欧美国家有些幼儿园、小学,对教师的从业要求,都至少是硕士学历。这不是学历歧视,而是整体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手段。这就好比在国外要成为医生,通常需要有博士学位一样。这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才能从事专业事务。当然,对于优秀人才,学校也确实需要防止一种倾向,即以“名校+高学历”来判定谁是优秀人才,这看的是人才的出身,而非真实能力和素质。学校也不能简单以本校教师中有多少博士、硕士,来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绩,而应该关注教师本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贡献。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教师队伍,二是尚未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以此留住优秀的教师。近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学校有了更好条件去吸引优秀的人才,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何时中国的优秀人才把到学校当教师作为理想的人生选择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就会提升到一个新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名牌学校,现在已有了吸引优秀人才的实力,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还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甚至连基本的编制也保证不了。这也是此次人大附中“高大上”聘用教师名单,引发舆论关注的一个原因。

  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除了考虑薪酬待遇外,更关注的是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为此,我国中小学在提高教师薪酬待遇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这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行政对学校办学的干扰;在学校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建立教师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教育事务管理、决策和教师评价。唯有如此,才能让优秀人才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避免他们满怀理想进入学校,却很快失望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据新华网)

  2  观点

  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应予关注

  □黄帅

  其实,名校硕博毕业做中学老师,早就不是什么大新闻。犹记得六七年前,就有中科院博士来我的高中母校任职生物老师;而在三四年前,一位北大中文系的老师曾对我说,“要是我的博士能进北京名牌高中教语文,老师们都会替他高兴!”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名牌高中,近年招收新教师的门槛升到了名校硕博,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意外。

  之所以舆论对此现象反应敏感,主要源于两个心理:其一,在读的硕博生有强烈的代入感,愈发对当前就业难感到焦虑、甚至绝望。毕竟,只有极少数名校毕业生才能找到好工作。其二,很多家长、中学教育工作者,对人大附中等名牌高中抢占各种资源愤愤不平。当下,中学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各种优质资源被名校择取,无疑是对普通中学学生的不公平。

  在不少人看来,博士毕业进高校、科研机构本来是最优选择,毕竟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未必适合潜心高精尖学术研究的博士去做,甚至会让有些人觉得多年求学“书白读了”。深究之,舆论揣测当事人心理时混淆了一对概念:高中老师和名校高中老师。

  实际上,相比进入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普通高校,很多博士更乐意在大城市的顶级高中教书。以北京为例,若能进入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校教书,不仅能解决北京户口问题,在物质收入、社会地位、孩子教育、人脉等方面也前景可观。在国外,即使欧美国家的名校博士毕业生,能进大学教书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博士毕业从事各种工作都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名校硕博选择当中学老师,也与中国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有关。相比之下,上世纪80年代大量岗位人才欠缺,大学生供不应求,反倒是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名校硕博生争当中学老师背后有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与名牌高中的火爆相反,很多小城市、乡镇的中学招聘,难以吸引到优质毕业生。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囿于现实因素,不愿意从事中学教育;另一方面,普通中学教师待遇低、保障不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前景不好,这些因素都让不少怀揣教师梦的年轻人望而却步。耐人寻味的是,与我们的常规印象不同,人大附中招聘的老师里,反而没有师范科班出身的人,而在北京名牌高中,死板应付高考、填鸭式教育的路子早已被抛弃。但是,大量普通中学的学生依然要指望高考应试打翻身仗。这种校际、地域、城乡的差距,又岂是简单的求职和教育问题呢?

  (据中青在线)

  3  观点

  基础教育需要高层次人才

  □高路

  有人说是浪费,前提是认为基础教育不需要这么高的配置,这并不成立。相比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对学术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但另一方面对教育本身的要求却高了。基础教育的门槛可高可低,低可至识字断句,但高可到传道授业解惑,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没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没有一定的眼界,只怕很难做到位。基础教育相对单纯,但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这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素养、有较高专业背景的老师加入。人大附中是全国著名中学,承担着一些重大的教研课题,对老师的要求历来就比较高,引进一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何况学历不能决定一切,将学历当成敲门砖是唯学历论,认为博士当中学老师是浪费,同样也是一种唯学历论。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职业色彩浓,专业色彩不浓;教学形式僵化,创新研究不足,需要一些融会贯通的人才加入、带动。

  基础教育大有作为,关键在于学校想好怎么用了吗?很多时候,不是学历太高成了学校的负担,而是大多数学校逼仄的成长空间成了人才的负担。这样的问题,在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可能不明显,但对另外一些中学而言,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了。请这些人去,要是只为了让自己的学校更高大上一点,拿出的简介更靓丽一点,让应试教育的门槛再高一点,那的确是浪费。而且基础教育要求老师对启蒙教育有浓厚的兴趣,能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中找到乐趣,高层次人才未必是合适的人选。教育是门学问,不是有一个高学历,再临阵磨一下枪就能仓促上阵的。学校得明白自己招这些人来的目的是什么,别一味地抱着掐尖的心态、贪高求洋。

  对个人而言,也得想明白,你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想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这两种不同的动机会带来不同的工作认知。而因为与孩子的未来有关,需要格外慎重,你的几年可能会决定人家的一辈子,容不得反复地试错。

  对社会而言,值得追问的是,这些所谓的高学历人才是因为什么进入中学老师队伍的?他们是怀着满腔热忱去的,还是迫于某种无奈?如果既不是学校的真实意愿,也不是个人的择业意愿,而是激烈竞争下、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产物,是北京户口含金量的体现,那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源错配了。这就与教育无关,更与人生事业选择无关了,而是想尽办法留在北上广的故事的延续。(据钱报网)

  e针见血

  @叹蜉蝣:顶尖大学毕业的顶尖人才,扮演的应该是行业领军角色,不在各自领域探索发现,却去做中学教师,教授最基础的中学内容。不是资源浪费的话,那只能美其名曰:人各有志。

  @三两桥:全国有多少中学和人大附中一样招这么多硕博?一线二线富裕地区的重点高中会有很多,大范围内肯定是少数。中学教育领域招一些博硕从教学岗位做起,以后未必不会进入更高的决策层,待遇好、有升职空间、工作稳定,别人选这个岗位很奇怪吗?难道中学教育领域不能出现一定比例的硕博生?

  @飕飕:老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才是一个国家教育的进步。眼界开阔的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意义多大啊!很多同学的人生转折点,都是遇到了一个眼界心胸过人的老师。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6日) 12版

[责任编辑 孙静华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小书包里装着信仰
传统文化课堂 多彩...
净化文化市场
种植合作助力 农民...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绿丝带助力高考
爱护环境 从我做起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