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城事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别让网络成为食品谣言滋生地
内蒙古新闻网  16-06-13 21:21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就网上“猪肉钩虫”传言作出了说明:网上流传的所谓“猪肉钩虫”图片,大部分都是猪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等结构。因为这类物质有些本身看起来像虫体,所以导致没经验的消费者会把这些猪肉的成分误认为是虫子。

  在猪肉中并没有所谓的“钩虫”,有了专家发声的结论,消费者才能放下心中的石头。而近年来,此类关于食品的谣言并不鲜见。由于食品本身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谣言通过网络或手机传播的方式简便、速度极快,不实信息一经传播,将迅速引发公众恐慌。

  谣言能有市场,说明我们的食品销售市场确实存在问题,其引发的信任危机给了谣言制造者任意发挥的舞台。

  而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操作。首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给消费者营造一个真正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重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其次,在谣言传播的第一时间,相关部门要及时站出来,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第一场合准确无误地发布权威信息,及时辟谣,公开真相,让谣言不攻自破,消除大众恐慌心理,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应建立健全和完善网络失信黑名单制,实现传谣者和散布平台的“连坐”机制,最大限度压缩食品谣言生存空间。对于屡次制造、散步重大食品谣言的违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必须依法依规予以严惩。

  最后,消费者在听到某些传言时,应该第一时间进行求证,至少做到谨慎转发,避免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只有让真相跑在流言前面,才能彻底铲除网络食品谣言滋生的土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被侵犯。 文/池 墨

[责任编辑 巴菊媛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2时代
摆放木耳菌棒
第十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 内蒙古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技艺
1000头澳大利亚安格斯种牛落户土左旗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内蒙古远程放牧牛羊 互联网科技助力牧民美好生活
• 五月五·庆端午——“五彩粽子”香包迎端午
• 2016年高考专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副秘书长任职名单
• 内蒙古公布高考考生违规情节及拟处理决定
• 包头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 未来5年吸纳20万人
•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法轮功”在境外的活动特点
专题推荐
聚焦2016内蒙古两会|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 【专题】十三五蓝图
• 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 “一带一路”上的内蒙古色彩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