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域点睛 地方时评 呼和浩特 包头 鄂尔多斯 呼伦贝尔 赤峰 通辽 兴安盟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巴林左旗打造笤帚苗产业第一大镇
内蒙古新闻网  16-07-01 09:45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在辽都大地上,有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

  这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笤帚苗种植基地。

  这里有巧夺天工的笤帚绑制匠人,有极尽精美的笤帚制品。

  这里是中国笤帚苗之乡,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

  富民强镇特色发声

  十三敖包镇位于巴林左旗中部,地处乌力吉木伦河两岸。全镇辖20个行政村,470.8平方公里,3.8万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以农牧业现代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农业镇。

  进入十三敖包镇,经常会看到堆放着很多笤帚苗的农家小院,三五个人在院子里一边捆绑着笤帚,一边谈笑着。

  十三敖包镇种植笤帚苗已有70多年的历史。笤帚苗生长期约90天左右,对土壤要求也不高,苗可以绑笤帚,籽和秸秆可以做饲料,种植简单,经济效益好。

  近年来,在旗委、旗政府的领导下,十三敖包镇党委、政府围绕“十个全覆盖”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群众基础佳、经济效益好的笤帚苗系统产业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主导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速。如今,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笤帚苗产业发展模式在巴林左旗悄然兴起,产业支撑、富民强镇、生态协调的科学发展画卷徐徐铺开。这片涌动着梦想,张扬着绿色,孕育着希望的土地,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组织建设汇聚民心

  头雁领路,众雁高飞。十三敖包镇,这方流淌着生命原色的热土不断演绎着一个个绿色传奇。在这部传奇史中,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章节格外引人瞩目,为整合资源、加强领导,镇党委在产业链上建立了十三敖包镇笤帚苗产业党总支,在绿色产业和乡民之间搭建起了血脉畅通的桥梁和纽带。将笤帚苗产业原苗种植、加工、营销密集的宝泉、九泉、房身、尖山子、开鲁段、双龙、太平地、解放、敖包前9个村的党员吸纳到党总支中,党总支全面负责笤帚苗产业的发展工作,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支碧血丹心的党员队伍,以饱满的热情、敬业的精神,团结一心,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奋发工作,让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零散种植加工点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闻名的笤帚产业基地,成为引领一方经济发展的旗舰领航者。让新十三敖包镇,不断创造新成就,走向新征程。

  基地建设捷报频传

  梧高叶正茂,巢好凤自来。十三敖包人深知基地建设是笤帚苗产业发展的根本。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让十三敖包人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通过规划、引导和扶持,全镇笤帚苗“一川一品”产业带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15万亩以上,农民在邻近乡镇、旗县包地种植笤帚苗10万亩左右,辐射带动周边乡苏木镇、旗县、盟市种植笤帚苗60多万亩,保证了加工企业的原苗需求,确保了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他们引进、推广美国长纤维、台湾贵黍草等优质品种,通过几年的努力,种植品种已由10年前单一的本地农家品种,逐步发展为以龙江2号、帚杂2号为主体,敖包黄苗、美国长纤维、台湾贵黍草等多品种同步发展的良性格局,能够满足国内厂家加工高、中、低各类档次笤帚制品的需求。青山为屏,绿水为练,特色发展,造福民生。在创造中丰盈,在丰盈中进步,十三敖包人在前进的路上永不止息。

  拓疆市场四海蜚声

  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天一个新起色。十三敖包镇笤帚基地建设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为十三敖包镇的腾飞插上了鲲鹏万里的翅膀,为十三敖包镇的强劲崛起安上了直击云霄的引擎。目前,他们已在工商部门注册了“敖包”、“东傲”、“契丹情结”、“吉祥福”、“老呔”等笤帚制品系列品牌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中国笤帚苗、中国笤帚”两个地理标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积极拓展市场,使笤帚苗制品不仅在北京、上海、辽宁、吉林、河南、河北等十几个省市都有销售,还远销台湾市场,并且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一把小笤帚搞活了全镇大经济,为十三敖包注入活力。如火如荼的重点项目建设,托举的是十三敖包明天的希望!

  孙树才是笤帚苗经纪人,有自己的笤帚苗种植基地和笤帚制品加工厂。在机械生产制品满天飞的时代,纯手工绑制的工艺笤帚仿佛把人带回了久远的年代。记者采访的那天下午,厂里又来了一拨参观学习的,老孙客气地把来人请进了笤帚制品展馆,耐心地做着讲解。老孙今年在自己的基地里种了300亩笤帚苗,十三敖包镇像他这样种植经营笤帚苗的人还有很多。

  与化学纤维生产的笤帚相比,十三敖包镇生产的优质植物纤维笤帚具有不吸尘、不粘毛、无污染、不怕烫等特点,是绿色、环保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十三敖包镇的工艺笤帚成为代表自治区特色产品的“最佳表情”,中央电视台七套《每日农经》栏目对工艺笤帚进行了报道。这次交易会把十三敖包镇生产的精品笤帚推到了自治区精品展厅,使小小工艺笤帚登上了大雅之堂,精美的工艺笤帚“火”了国际农交会。2010年6月,该镇选送的“一村一品”精品工艺笤帚,参加了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并被中国农民艺术节组委会评为优秀项目。

  小小的笤帚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领军企业,十三敖包人一直精心打造着内蒙古乃至全国笤帚产业的“绿色旗舰”,版图在扩充,辐射范围在扩大,信心在增强,一个更大的发展计划正在酝酿中,作为新的战略定位,打造新高地、谋求新跨越的蓝图正在铺开。

  改造升级再造辉煌

  砥砺奋进,华彩蝶变。站在新的起点,十三敖包镇把发展的目光投向远方。他们对笤帚苗产业协会进行了第三届换届重组,通过宣传动员、政策引导、示范带动,采取“党总支+协会+基地+农户”的办法,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吸引笤帚苗种植户加入到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队伍中来,努力提高笤帚苗加工转化率和笤帚苗产品附加值。筹措资金600余万元对原来的笤帚苗交易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集产品研发、产品展示、产品销售、商贸洽谈、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六大中心”为一体的笤帚苗产业园区巍然屹立。园区占地面积130亩,投资规模达到1400万元,入驻加工企业8家,在笤帚苗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已建起了较为齐全的笤帚苗加工基地,现已拥有7大系列、100多个花样品种的加工流程,年加工销售普通笤帚3000多万把、精品笤帚300万把,销售原苗4000多公斤。

  在全面奔小康的致富路上,一个乡亲也不能落下。这是镇党委、政府扶贫攻坚的总要求,也是十三敖包笤帚苗产业协会的目标,他们针对生活有困难的贫困户,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有计划地对贫困户进行笤帚苗种植、加工、营销、管理等方面培训,引导帮扶贫困户通过种植、加工、销售笤帚苗增收。现在,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490元,其中仅笤帚苗产业一项人均就增收25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形成了龙头带动、分户加工、大户带小户、户户搞加工的生产格局,年种植、加工、销售产值达5亿多元。十三敖包镇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山水有情,商机无限。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里,站在巴林左旗的热土上,新十三敖包人将会以现代的思想、蓬勃的朝气、创新的精神、过硬的作风,描绘美好的画卷。全国最知名的笤帚苗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笤帚苗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笤帚苗制品交易市场、内蒙古地区种类最齐全的笤帚苗制品加工基地。

  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旗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旗农牧业局的直接指导下,十三敖包镇对笤帚苗产业协会进行了第三届换届重组,还筹措资金1000万元,组建产业发展基金,撬动了银行贷款1亿元。对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笤帚苗加工产业,专业合作社给予贷款贴息、库房建设补贴、价格补贴等政策,鼓励和支持笤帚加工、笤帚流通类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协会带大户、大户带散户、户户搞加工”的格局。并力争3到5年内,全镇笤帚苗种植土地流转率、原苗加工转化率、笤帚苗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加入率都达到60%。十三敖包镇笤帚苗产业,承载着梦想和期望,开启着明天和未来。

[责任编辑 马铃翔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于清海的飞翔梦
首届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呼举办
扶贫物资送上门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包头地铁近期将建设2条线路共33个地铁站
• 【十个全覆盖】垄沟里种出时尚潮
• 【警惕】包头真假出租车车牌傻傻分不清!
• 九届自治区党委第十二轮被巡视部门单位党组织名单公布
• 艾丽华当选乌兰察布市市长
• 公安边防官兵圆满完成长征七号返回舱外围安保任务
• 快讯:鄂尔多斯市设立康巴什区 内蒙古县级行政区划建制增至103个
专题推荐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高考直通车——2016年高考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