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采摘的是蕃茄更是心情。
三道井子村第一书记董鹏涛在大棚指导农民调整采摘品种(中)。
老吕说,发展观光农业搞采摘,拼得就是谁家的果菜新鲜好吃。
6月18日,来红山区文钟镇三道井子村郊游的赤峰市民络绎不绝。这里古香古色的碉楼,精致的小桥流水园林小品,蔬菜产区的标志性大白菜雕塑都让人眼前一亮。游客会有一种产业穿越的感觉:这里不仅可以吃饭、喝茶、住宿,还可以走进大棚体验采摘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周边景区之美。按照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三道井子村一条日渐完整的休闲农家旅游产业链已然形成,正在成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捧着金碗不能要饭吃
三道井子村南邻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这个距今约4000年的遗址,是2009年考古六大发现之一。其环壕、城墙、院落、房址等聚落形态堪称“东方的庞贝城”。占地2600多亩的道谷南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三道井子村北端。每年夏季,40万平方米的草地上都会举办草地音乐节,到场人次达2万以上。每年冬季,占地120亩的滑雪场每天的接待能力能达到2000人。
南有人文资源,北有自然资源,可过去三道井子村的村民却没有借上力。从2014年开始村里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变硬了,街变净了,墙变美了,房变新了,水进屋了,村变靓了......如何让它有个更好的产业支撑?“我们捧着金碗不能要饭吃!”红山区政府办公室派驻三道井子村第一书记董鹏涛介绍,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村里专门聘请了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村庄空间和产业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提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路。
村里首先在2300亩设施农业基地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由过去的传统型农业向观光型农业发展,由过去卖商品蔬菜到现在坐等游客进棚采摘。同时,村里通过改造危房、土墙、门楼、修建栅栏等工程,着力统一风格,打造沿街的特色民居。如今,走进三道井子村,青红砖相间院墙和民房成为一道风景,沿街各种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体现着乡村的原生态之美,让人不觉间进入慢生活的意境。
种菜变成种风景
驱车来到三道井子村的设施农业基地,棚区里蔬果清香四溢。在村民吕才家的日光温室里,一串串金黄色的珍珠果蕃茄引人注目,几名游客拿着果篮正在采摘。这种叫黄玫瑰的珍珠果蕃茄全部按照有机蔬菜规程生产,糖度高、口感好,深受游客青睐。“我这个大棚上的全是牛粪、羊粪和鸡粪,产出的果酸甜可口!”老吕说:“发展观光农业搞采摘,拼得就是谁家的果菜新鲜好吃!”
吕才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经历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型,过去这片地种玉米,一年1亩地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发展大棚蔬菜后,每亩大棚纯收入能达到1.5万元以上。另一次是由生产型农业向观光型农业的转型,过去吕才家春季生产的硬果蕃茄,要自己采摘装箱,再由蔬菜经纪人统一装车拉到市场去卖,每斤只能卖上3元,而实行旅游采摘后,不但省去了运输费用,每斤还能卖到5元,这中间的差价就是观光农业带来的价值。
目前,三道井子村现有特色采摘大棚8座,为了改变采摘品种单一现象,村里正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棚油桃、草莓、樱桃、葡萄等水果。其他大棚户看到旅游采摘带来的商机,也纷纷向观光采摘转型。2015年,三道井子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其中设施农业已成为村民重要的增收产业。
卖生态更卖乡土文化
推开生亚菊家的农家乐大门,土鸡炖蘑菇的香味扑面而来。生亚菊正和婆婆在桌前摘菜。去年10月,生亚菊投资13万元的农家乐正式开张迎客,菜品主打大锅烀肉、点杀笨鸡、杀猪菜等特色农家风味。生亚菊算了一笔账:平常素日,每天的毛收入1200元,刨除人员开支等各种成本净赚150元。到了节假日,收入翻倍增长。总的算来,一年纯收入至少在7万元以上。
和生亚菊不同,村民吴海涛正在建设的农家乐更注重原生态乡土文化的挖掘。用玉米秸秆扎成的围墙,用喂马石槽做成的花池,用茅草做成的屋顶,用炕席做成的墙围,用旧报纸糊的墙面……这些鲜明的农村元素,营造了原汁原味的“农村味道”。人们在就餐之余,欣赏一下墙上老旧的挂镜,打量一下老式的木制板门,端详一下40年前各种证照和票据,一丝淡淡的乡愁便会油然而生。
穿村而过一公里长的河谷草丰林茂,为了用好这块生态资源,村里准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旅游“慢谷”生活村。在河谷休闲娱乐圈的规划图上,户外烧烤、儿童戏水、真人CS射击场、卡丁车区、赛马场等项目一应俱全,几年后将把这里打造成民俗村、民宿村和夏家店先民文化展示村。目前,全村农家乐达9家,农家客栈10户,带动农民就业百余人,年均接待游客5000人次,年均营业收入50余万元。绿水青山正在转变为金山银山。(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徐永升)
幸福账单
2014年至2016年6月
三道井子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各级财政累计总投资3109.06万元;
改造危房200户,解决2249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街巷硬化32495米,新铺彩砖67313.2平方米,安装路灯402盏,修建排水设施2292米;
改造土墙4945米,修筑景观墙与墙面改造1403米,新修栅栏2588米,村庄绿化植树5198株,新建垃圾点10处,门楼改造431户。
声音
红山区政府办公室派驻三道井子村第一书记 董鹏涛:
发展乡村旅游既要守旧也要创新。守旧就是要留存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传统物件、传统建筑、传统服饰、甚至是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同时,时代在发展,乡村也需要新鲜的业态,农业需要现代化,需要科技创新,需要为游客提供品种丰富、品质良好的各类采摘农产品。所以,现代农业越创新越好,乡村文化越守旧越好,要让农村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
三道井子村德农农家客栈经理 王德龙:
我是在城里做二手车生意的,买卖做得还不错。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村子变干净了,变漂亮了,吸引了我返乡创业。我家有3亩地院子,500多平方米平房,今年我投资10多万元,把家里改造成了集吃、住、玩一体的新型农村客栈,一次能接待三五家人,我相信有近郊优势、有环境优势,客栈的生意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