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行进中国•走基层】为农牧民量身定制的“十个全覆盖”
内蒙古新闻网  16-07-16 00:01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本网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相恒义 陈玉文 杨利伟)境内横亘三大沙漠的阿拉善,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令无数中外游客趋之若鹜。历史上,人们总把它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联系在一起。然而,今天的阿拉善,特别是“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让这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不断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大幅度缩小的城乡差距······苍天般的阿拉善,正在上演着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规划好了,都是“城里人”

  巴音敖包嘎查科泊尔自然村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距乌斯太镇区160多公里。早些年即已实施的退牧还草还林工程,让这里的25户70多名农牧民散落在8万多亩的天然梭梭林中。但这样的分散居住情形,对于“十个全覆盖”工程来说,施工难度、建设成本可想而知。而这种情况在地广人稀的阿拉善不在少数,再加上一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让阿拉善盟在谋划如何补齐农村牧区发展的短板上大费周章。

  深入摸底调研、反复研究论证,阿拉善盟最终明确了“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护边”的发展思路,确定了“集中覆盖”“转移覆盖”“流动覆盖”3种模式,做到“十个全覆盖”不留边、不落角,确保全覆盖。

  对于土地条件好、人口相对集中、生产要素集聚的沿线、沿路、沿河及苏木镇所在地54个农业和半农半牧嘎查村,采取“集中覆盖”模式,集中项目资金,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促进人口集中、生产要素集聚;对于地处偏远、生态脆弱、基础设施难以延伸覆盖的116个牧业嘎查村,采取“转移覆盖”模式,鼓励农牧民向中心城镇和基础条件较好的苏木镇所在地转移,实现农牧民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对于边境、边界地区守土戍边的农牧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采取“流动覆盖”模式,以定点保障、流动方式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基本保障问题,让他们安心守边护边。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只有把设计做好,才能避免走弯路、蛮干、乱干。”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党群工作部部长孟兆军介绍。为了更好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找设计院专家充分挖掘能够体现开发区特色的文化元素,组织编制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既有通过村镇一体化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民生情怀,也有通过产业发展布局和升级改造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富民妙笔,创新之一便是在村镇一体化过程中,坚持资源整合,发挥聚集效应。

  位于塔日阿图联建新村的“五嘎查队部联建”就是资源整合发展思路的一个成果。以塔日阿图嘎查为示范点,将乌兰恩格嘎查、查汉高勒嘎查、巴兴图嘎查、科森嘎查进行队部联建,统筹建设各嘎查办公室、联建活动室、联建图书馆、联建卫生室、联建会议室等,减少了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

  而在阿敦高勒嘎查何玉龙的家里,院子全部完成了硬化,种着几棵由政府提供的果树苗,20多只羊和生活区隔墙分开。院落硬化、人畜分离、发展庭院经济,这样科学合理的设计,先期规划功不可没。

  “规划先行,建设过程中就能做到有据可依,避免了在工程实施中走弯路和重复建设。同时,这些完备详细的规划,也充分实现了与建设施工的衔接。”阿拉善经济开发区纪工委书记张设元感叹:“十个全覆盖”真实地让更高的生活质量从规划变成图纸,从图纸变成现实。

   钱包鼓了,都是“有钱人”

  在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嘎查,当地正在推进绿化工作,他们借力“十个全覆盖”工程打造的旅游新村,已经初显规模。

  乌兰哈达嘎查是一个传统牧业嘎查,但随着2000年通湖景区建设以来,嘎查牧民放下羊鞭,搞起了旅游。特别在成立牧民服务旅游专业合作社后,牧民们的收入更是节节攀升,年均分红达5万余元,经营景区内游乐项目的牧民收入更为可观。

  乌兰哈达嘎查牧民段学武的感受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我的新家正在盖,就等着完工赶紧搬进去呢!”他的新房子有90平米,院子很大,他计划着在院里搭个蒙古包开牧家游,好能增加点收入。

  “嘎查主要以通湖景区为核心,旅游业成了农牧民的摇钱树。”乌兰哈达嘎查长周建林告诉记者,乌兰哈达试图打造绿色休闲观光嘎查,鼓励一部分牧民培育和发展原生态牛羊驼肉,养殖草原绿鸟鸡,为旅游区提供无公害绿色肉食品,打造旅游新亮点。

  依托“十个全覆盖”,这样的产业调整和优化升级在阿拉善随处可见。

  阿左旗利用巴润别立镇腰坝滩、巴彦浩特镇格林滩、吉兰泰镇查哈尔滩、温都尔勒图镇西滩等农灌区农牧民退出占用的公共林带、嘎查村集体空闲土地、弃耕地、油路两侧和农牧民居住地的房前屋后发展林果业,计划利用3年时间,通过集中连片的方式,打造3万亩精品林果示范基地,带动农牧民300户1200人实现增收。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阿左旗巴彦浩特镇布古图嘎查同样抓住契机,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结合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农牧民开办特色“农家乐”“牧家游”10余家,年净收入达150万元,成为推动嘎查产业转型,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牧民转移转产的典型。

  嘉尔嘎勒赛汉镇在推进“十个全覆盖”过程中,综合考虑地区土地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优化种植结构,玉米种植比例从2015年的80%降低到2016年的31%,玉米“一粮独大”的局面明显改变。今年还引进了宁夏枸杞种植经销大户注册成立了圣杞源生态枸杞专业合作社,种植红果、黑果枸杞,打造全产业链生态枸杞产业。

  阿拉善在着力实施“十个全覆盖”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各苏木乡镇、嘎查村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转变传统生产方式,积极扶持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做到产业支撑与推动农村发展相促进,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同时,农民收入也相应增加。

   学习多了,都是文化人

  马希奎是宁夏人,2006年就来到阿拉善寻找发展机会。见到他时,他正在塔日阿图新村的文化活动室里打台球。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对“十个全覆盖“竟然也都耳熟能详。“这里真是大变样了,房子比城里的都好!”

  广场舞也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在阿左旗巴润别立镇阿拉腾塔拉嘎查的地标建筑——老榆树文化小广场上,农民们和着激情昂扬的音乐节拍,踏着轻快的舞步进行晨练。嘎查党支部书记张金军告诉记者,小广场建成后,村里的文化生活开始丰富,驻村单位不仅联系安装了健身器材,还请来老师教村民健身操。

  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尔嘎勒赛汉镇哈腾高勒嘎查文化活动室里,几位居民正围在两张大桌子边细致地“做手工”,他们将扁豆、玉米、大米等20多种颜色不同的农作物粘贴在板子上,绘制了一幅巨大的“五谷图”。在这幅长近6米、宽1米多的五谷贴画上,村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身边的元素将“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哈腾高勒嘎查妇联主任魏玉萍指着五谷贴画说:“我们想打造一个民间手工艺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就在离哈腾高勒嘎查文化活动室不远处的厢和图嘎查文化活动室内,十几个村民正在排练舞蹈,“政府给我们建起了100多平米的文化活动室,还有文化广场,我和姐妹们有时间就来这活动,可热闹了。”60岁的周阿姨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只能在几个人家里唱唱跳跳。

  而在数百米外的呼布其嘎查的文化活动室内,一幅幅书法与沙画作品引人注目。“这些都是农民创作的‘十个全覆盖’主题艺术作品。”工作人员说。

  “村里就能上网啦。”“这个广场真漂亮。”“每个村都有文化室!”“我们现在自己都能办台晚会。”“环境卫生变得这么好,一定得好好保持。”……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正在改变农村牧区的村貌民风。张金军说,以往冬季农闲时人们没事就容易凑在一起赌博、扯闲话,现在抽点时间出来唱唱歌、看看书,还能在一起交流下致富的新路子。

  阿拉善的农牧民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变化可触可感,而这种变化并没有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提高,伴之而来的更是精神思想、生活方式的提高与改变,这样的改变正在阿拉善广袤的乡村牧区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这3位老党员怎么成了大家的“幸福三宝”?
人小志气高,这些足球小子不得了!
比比谁的杏大!
4省区帅哥靓女上演“最炫民族风”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呼和浩特迎来强降雨 市民出行受到影响
• 关于公民旁听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的公告
• 阿斯哈图冰川石林:华山之险峻,黄山之秀丽,泰山之雄奇
• 英雄的回响——让我们一起聆听《嘎达梅林》
• 【京蒙区域合作】赤峰羊肉上了北京高校餐桌
• 呼和浩特市原市长汤爱军受贿案开庭审理
• 盛夏草原如诗如画
专题推荐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高考直通车——2016年高考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