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正文   
【焦点】微商无处不在 微信变“危信”?
内蒙古新闻网  16-07-29 10:47 打印本页 来源: 正北方网  
 

  相关链接:

  微信诈骗6种手段曝光

  微信的使用带来各种便利,但也会带来一些麻烦。警方日前罗列了六大类微信诈骗手法:

  代购诈骗

  诈骗者声称能“海外代购”,价格非常优惠,以此为诱饵,打折代购,待顾客付了代购款之后,诈骗分子会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的理由要求加付“关税”,等顾客钱付了,货品也收不到。

  二维码诈骗

  诈骗者以商品为诱饵,给顾客返利或者降价,再发送商品二维码,实则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应用账号、密码等其他个人隐私信息。

  点赞诈骗

  现在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一种诈骗是说集满多少个赞就可以获得什么礼品或是优惠,实际等集满了要求的那么多赞,去兑换礼品或是领取免费消费卡时,发现拿到手的奖励“缩水”了。另一种诈骗是有的商家发布“点赞”信息时,就留了“后手”,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写着电话通知,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了,这种“皮包”网站就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人的真实个人信息。

  盗号诈骗

  此种诈骗与盗用QQ号诈骗类似,诈骗者冒充家人联系,并以各种理由要钱。

  身份伪装诈骗

  诈骗者一般装成高富帅或者白富美,骗取感情的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

  假公众账号诈骗

  诈骗者喜好在微信平台上取类似“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人误以为这是官方的微信发布账号,然后再进行诈骗。(来源新华社)

  小编提醒:在扫码关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切勿轻易泄露。如果关注后发现有违正常交流目的,应果断选择取消关注。此外,不要被一时的小便宜蒙蔽,要慎重接受被赠送的相关产品或服务。

  正北方网综合(《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新华社等媒体)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快来看高校健身气功比赛
准备出征
共舞未来
温情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关于对拟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 内蒙古局地将有大暴雨!小伙伴们出行要注意!
• 赤峰市出现入夏以来最强降雨天气
• 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十七届旅游那达慕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开幕
• 王君会见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一行
• 内蒙古纪委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28条配套规定精神典型案例
• 7盟市35旗县200万人受灾 内蒙古启动旱灾救灾应急响应
专题推荐
【专题】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内蒙古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