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赤峰市规模最大的设施葡萄生产基地——松山区太平地镇大棚葡萄进入采摘期,种植户忙着采收,经销商的货车忙着装货,到处盈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该镇牛营子村的设施农业园区,葡萄种植户战武一席话令人“醒脑”:现在农民种地,就得瞄着市场来,市场需要什么,咱就发展什么。
战武一家经营着一亩四分地大棚葡萄,今年已全部被经销商“包棚”收购,加上套种的小白菜,收入近5万元。战武说:“我这个棚,原来种蔬菜一年收入两万块钱,顶玉米40亩地;现在种葡萄一年4万多,能顶80多亩大玉米。”
而在该区夏家店乡三家村的枣林里,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枣树以及红彤彤的果实。正在摘枣的孙大爷告诉记者:“我种大枣13年,每棵平均产30斤左右,一共20多亩地,总收入10万多元。没栽树之前是山坡地,一亩地也就几百元,现在收入是过去的好多倍。”
松山区在全面落实赤峰市市委、市政府“3661”工程中,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打造农民增收“倍增器”,念好调、提、融“三字经”,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调,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做好加减法,增加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增加供小于需的品种产量,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生产在地区、品种、品级等方面的结构性不平衡。
提,即农业生产的提档升级。就是围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水平。该区根据农业生产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了消费者对本地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融,就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这方面,松山区树立“大农业”概念,既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拓宽农业产销边界,又运用跨界思维,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等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满足市场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让农业发挥出更大的正向外部效应。
通过调、提、融,松山区成功打造了穆家营子镇、当铺地满族乡、夏家店乡等多个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33家,使全区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768家。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44.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53%;全区投资100万元以上农畜加工企业达到25家,优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40.7%。(记者 杨丛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