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正文   
医生最希望患者问的7个问题
内蒙古新闻网  16-10-13 17:45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提问是一门艺术,在就诊过程中更是如此。若提问恰当,医生一般都会答疑解惑,有利于疾病的缓解和治愈。

  治疗方案有哪些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就是和时间赛跑,晚一点都可能“回天无力”。专家介绍,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法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和顾虑很正常,遇到紧急情况,希望他们能相信医生,坦诚以对。实在对当前治疗方案不满,也可以多问一问是否有其他治疗方法,而不是擅自做主。“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往往能得到最大化的治疗效果。”

  治疗的结果是什么

  人们一旦得知自己生病,第一反应就是能治好吗。事实上,治愈疾病是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心愿,然而,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对于某些危重疾病来说,无论手术还是药物治疗,都只能缓解病痛、改善症状而已,无法根治。

  但这点对患者来说大多难以接受。即便这样,还是建议患者就医时向医生问清治疗效果,和心理预期做个对比,一来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二来还可以重新决定是否进行治疗。

  治疗有什么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专家表示,几乎所有药品说明书上都有服用药物的副作用说明,常见的有头痛、嗜睡、便秘、溃疡等。

  手术和仪器治疗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所以,在服药和治疗前,患者应咨询医生,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明明白白地接受治疗。

  治疗费用是多少

  我国医保覆盖面还不是很广,一些检查、药物、治疗都是自费的,这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也是他们非常关心的。

  临床工作中,医生不时看到因用不起药而中途放弃治疗的病人。患者在最初就诊时,如能请医生对治疗花费做出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负担。因为医生在了解患者经济情况后,会帮其制定“既能治病,又不会过度增加负担”的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我能做什么

  几乎所有慢性病都与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有关,可人们大多重治疗、轻预防,忽略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支修益甚至将消化道肿瘤、肝癌、肺癌等疾病形容成是“吃出来的病”、“喝出来的病”和“气出来的病”。

  专家表示,从临床上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达到控制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数,生活方式的转变配合治疗,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治疗期间,从医生那里得知适合自己的生活保健方式,对缓解病情非常重要。

  为什么你的说法和别的医生不一样

  一位癌症患者看了三个医生,治疗方案也有三种:去放射科,医生建议他放疗;去内科,建议他化疗;到了外科,建议他手术。一圈看下来,病人疲惫不堪,无所适从。类似患者不在少数,看了几个医生,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专家表示,由于医生专业领域不同,他们会首先站在自己的学科角度考虑问题,对病症及治疗方法有不同观点很正常。由于这种现象存在,对重大疾病或疑难杂症患者,医院的通常做法是多科室会诊,以便制定更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

  对普通疾病,虽然做不到这点,但如果患者遇到诊断决定不一时,建议多看几家医院,挑知名医院或专科知名医生就诊,并提出此前专家的诊疗建议,请专家帮忙分析利弊。“货比三家”不失为一种谨慎、有效的做法。

  手术安全性高吗

  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患者在就诊前都会做足功课,从网上大致了解疾病的相关治疗方法。

  比如,很多肿瘤患者就诊时不会再问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而是开门见山地提出手术安全性、成功系数、术后是否复发等问题。

  其实,这点也是医生最关心的。“我们欢迎患者把顾虑说出来,这样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时,就能更好地考量、规避一些风险,利于更好地展开后续治疗。”

  专家共同呼吁,聪明的患者应充分利用和医生交流的时间,清楚自己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主动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诉求。建议患者在就诊前列个问题清单,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询问医生。

  另外,就诊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行为,要学会相互理解。一方面,病人要相信医生,也要体谅医生的不易;另一方面,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要多一点耐心,适当腾出时间和精力给予病人安慰和指导。如果医患双方都多一些换位思考,“医患一家亲”也许并不会太远。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赛男)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表情】乌海湖,“点睛”城市转型
【定格】今夜,请到呼和浩特来看桥!
【现场】喝过黄菇娘果汁吗?酸酸甜甜就是这个味儿!
【镜鉴文明】公园假山:请别踩我!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关于对拟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 布小林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
• 蒙东首条高铁启动全线上部结构施工
• 呼和浩特七位副市长集体亮相 详解重大民生工程进展
• 走进“普罗旺斯” 醉美薰衣草惹人爱
• 自治区计生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李纪恒布小林作重要批示
• 【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专题推荐
深改组1000天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