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域点睛 地方时评 呼和浩特 包头 鄂尔多斯 呼伦贝尔 赤峰 通辽 兴安盟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中国中铁:争做京新高速公路建设的环保模范
内蒙古新闻网  16-10-28 09:28 打印本页 来源: 阿拉善日报  
 

  “这么大的风沙,气温又这么低,想找一个上厕所的地方太难了。有了这个移动卫生间,问题就全解决了,而且还环保。” 10月26日,三座美观大方的移动卫生间在中国中铁京新高速公路项目施工现场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原本只有在城市的建筑工地才能看到的公厕,如今出现在戈壁沙漠里的工地上,着实让来往的人眼前一亮。

  目前,中铁京新总包部承担的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紧张建设服务区、收费站房屋和机电安装等配套工程。面对眼前的这个“新事物”,有人说完全没有必要投入,也有人说施工企业考虑周全。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他们从京新高速阿盟段开工至今,类似这种实实在在重视环保、保护生态的做法举不胜举。这次安装移动卫生间解决了施工作业面集中、人员集中、环境保护压力大而带来的问题,是施工企业以人为本、在环境保护中采取具体措施的又一个缩影。

  京新高速阿盟段全线穿越戈壁沙漠无人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数量极少的植被一旦破坏,恢复起来十分缓慢。为此,中铁京新总包部始终将保护阿拉善脆弱的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提出了“在美丽的阿拉善大地,除了留下一条康庄大道、一段美丽传说和一腔深情厚谊外,不留下一丝来过的痕迹”的环保思想,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行动落实在了施工生产的点点滴滴。

  开工伊始,中铁京新总包部就向全体建设者发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在项目部驻地和施工现场统一设置了36处大型环保宣传标语,联合当地政府部门、业主和监理单位一起开通“环保监督投诉”电话,并在沿线醒目的位置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所有的办公区、生活区、工地试验室,各类大临设施、现场标志标识牌、水土和环境保护设施,全部进行统一规划建设,严格控制临时用地面积,把地处戈壁沙漠深处的高速公路当作繁华都市的市政工程来施工和管理,在工地现场设立了标准垃圾箱,每天多辆垃圾回收专用车来回穿梭收集沿线垃圾。每月24日定期组织全体建设者开展“清除白色污染、守护一片绿色”专项活动,延伸开展了节水为荣、一水多用、珍惜纸张、种树种草等专项主题活动。以空矿泉水瓶为例,截至目前,已经捡拾33900多个。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铁京新总包部强化环保为先,推行绿色施工,确立了“十个京新”目标,即全力实现“安全京新、优质京新、速度京新、绿色京新、和谐京新、廉洁京新、党建京新、文化京新、人才京新、品牌京新”。在开工以来举行的“四大战役”劳动竞赛活动中,坚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环保工作进行专项考评,凡是环保工作未达到“优良”标准的项目全部取消评优资格。今年5至9月施工大干期间,7个项目部19个工区,在水资源奇缺、水费超高的情况下,累计投入洒水车180辆,不间断对施工便道进行洒水,抑制扬尘,保护植被。所有项目部、工区在缺水少电的情况下,本着节约能源的原则,白天宿舍不开空调,办公室不开灯,晚上睡觉关灯关空调,累计节电186500度。

  京新高速施工沿线还专门修建了供羊群、骆驼等动物迁徙的过道桥涵、环保隔离栅栏和大量的野生动物饮水点,对取、弃土场进行了防护措施,增加了防护钢丝网,有效保护了牧民与牲畜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不再使用的临时用地及时进行恢复,施工取土前预留地表土的做法还受到了国家环保部好评。针对沙漠路段特殊的地质条件,专门设计了填充式的防风沙袋,由一个个一平方米的方格组成,沙袋采用耐寒耐晒的材质进行了独特设计,至少可以保持20年。为了更好固定公路沿线的流沙,还在沙袋的网格内种植了适用于沙漠地区生长的植被。

  中铁京新总包部还通过聘请当地人员担任专职环保监督员、邀请新闻媒体突击看环保、“三个空瓶子换一瓶矿泉水”、“环保卫士和节能标兵评选”等特色活动,大力倡导“环保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的环保理念。如今,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建设者们自动自发的行为,得到了沿线牧民和政府的称赞。(记者赵晓丹 通讯员陈墨)

[责任编辑 王彤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俄罗斯“勇士”特技飞行表演队抵达白塔国际机场
【定格】手把手教,也要把民族手工艺传下去!
铁警护卫锡林浩特至二连浩特首趟旅客列车
蒙汉双语智能手机在包头发放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李纪恒布小林拜会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
• 内蒙古“马铃薯与燕麦”双轮驱动 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 【点赞百名好支书】张军:让撂荒地变身增收“香饽饽”
• 内蒙古日报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成绩以及资格复审有关事宜的通知
• 国考报名昨日结束 内蒙古17个职位无人问津
• 李纪恒:奋力推动内蒙古工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 鄂尔多斯公安系统三名干部涉嫌行贿案侦查终结
专题推荐
深改组1000天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