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域点睛 地方时评 呼和浩特 包头 鄂尔多斯 呼伦贝尔 赤峰 通辽 兴安盟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巴彦淖尔民族团结携手迈向幸福和谐
内蒙古新闻网  16-11-02 10:25 打印本页 来源: 巴彦淖尔日报  
 

  川井苏木巴彦高勒嘎查牧民新村外景

  后旗民族教育园区

  民运会赛马

  巴彦淖尔是一方富裕且充满活力的热土:平原草场相连接,山水生态相谐相融,各项产业相竞相促、蓬勃发展;170多万人、40多个民族兄弟姐妹同气连枝、团结一心,为建设美丽富饶绿色幸福巴彦淖尔携手奋斗。

  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围绕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千方百计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真情实意促团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做好宣传

  今年9月是自治区第28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近日,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命名暨经验交流会在乌拉特后旗召开,临河区回校、乌拉特中旗蒙古族中学等16个单位被命名为首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此外,我市还有7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近年来,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持久开展,我市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我市举办多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晚会和知识讲座;以干部、青少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重点,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等活动;推动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的“六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理论政策水平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各民族间和睦相处氛围浓厚,各族群众对“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认识更加深刻,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情高涨。

  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提档增速

  多年来,巴彦淖尔市委、政府从我市是多民族边疆地区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2015年出台的《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作为检验民族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如今,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优惠措施的实施,一个个关乎巴彦淖尔发展大计宏图的展开,使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为全市各族人民带来新福祉。

  我市立足于牧区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支持,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的对口项目以及民族机动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牧业生产科技水平。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和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培养了一批蒙汉兼通的科技示范户和技术带头人。

  另外,我市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民族餐饮业和民族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民族企业加大培育、引导和扶持力度;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产业街、民族特色餐饮街等,打造牧家乐、草原游、边境游等民族旅游品牌;完善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发展的政策,对示范带动效应好的民族传统食品、手工艺品的生产者,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资金中给予贴息补贴;加强对民族企业的指导、支持和服务,促使更多民族企业进入全国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范围。

  同时,我市重点开展了“兴边富民”行动。巴彦淖尔有中旗和后旗两个边境旗,2004年和2007年,中旗和后旗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旗。近五年,我市共实施了73个“兴边富民行动”项目,项目资金1.03亿元(其中中旗4600万元、后旗5700万元);两个边境旗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28.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8.1亿元,增长30.9%。

  民族文体事业欣欣向荣重视传承

  今年8月,我市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吉祥草原那达慕,本次活动是一届展示民族发展成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的盛会,也是我市多年来重视民族文体事业发展的一次集中展现。

  近年来,我市积极挖掘、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驼球、蒙古族骑射、搏克等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持续加大农村牧区体育事业经费帮扶力度,大力提升基层体育设施水平;培养民族体育人才,对为民族体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运动员给予奖励。(记者吕园/文记者高晓龙通讯员包永利/图)

[责任编辑 王彤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现场】呼和浩特至通辽再增一条往返航班
免费体检
音乐传递梦想
【定格】世界勤俭日:孩子们巧手变废为宝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鲁迅是“暖男”!快快来看,114年老照片!
• 没有添加剂,就是“绿色食品”吗?
• 用了这么久,身份证有国徽的才是正面,你知道吗?
• 涨姿势!看李安新片前你需知道这几个问题
• 绝望不?全球男女薪酬平等预计还要170年!
• 自治区党委召开全区领导干部大会 李纪恒传达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 秋季食补四件宝 我说你看身体好!
专题推荐
深改组1000天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