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越过连绵的山丘,越过高大转动的风车,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互助幸福院远远地出现在视野中。一排排红瓦平房,米黄色的墙面,宽大的门窗,屋顶安装着一台台太阳能热水器,德包图互助幸福院占据了这座与它同名村庄的绝大部分,辐射周边12个自然村。
当记者见到75岁老人郭美时,她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笑容。老人住的小屋非常温馨,她说:“我是2012年住进来的,屋子里有自来水、厨房、储物间,做饭洗衣服都方便。32平方米的屋子一个人住足够,比原来的烂土房强百倍。现在党的政策好啊,一发钱就是一沓儿,低保、养老金、粮食直补等加在一起发,一年能有5000多元。孩子们隔三差五地来看我,真的很不错。另外,卫生室就在院里,小病也不用去外面的医院。”在幸福院里,不少街坊邻居也都住了进来,离土不离乡,大家互相有个照应,体现出幸福院“互助”的初衷。德包图互助幸福院于2011年建成,到2014年已经完成四期建设任务,属于“保障式”扶贫方式,即将无劳动能力、有生活能力的贫困老人由中心村向幸福院转移,由分散养老向就地居家式社会互助养老集中。
据了解,我区从2013年起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至2015年投入32.5亿元,将居住在生态脆弱区的6.3万户、23万农牧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今年,我区启动了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投资130亿元,用4年时间完成2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其中今年投入33亿元,搬迁贫困人口5万人。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行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点工作制度,推进“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等重点工程项目,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扶贫济困,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扶贫资源由多头分散转向统筹集中,扶贫方式由偏重“输血”转向偏重“造血”。
据了解,全区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258万人减少到80.2万人,累计减贫17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下降到5.85%。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42元提高到8201元,年均增长14.3%。
据统计,在过去5年里,中央、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财政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65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62亿元,盟市旗县财政39亿元。特别是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从2011年的1.93亿增加到18.75亿元,增长8.7倍。实施金融扶贫工程调动金融扶贫资金超过350亿元,金融扶贫成为增加扶贫投入的重要渠道。(记者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