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行城乡一体化,农区居民都享受到高水准的城镇化生活。我们连线在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农户郭金奎家采访的记者于海东,请他来讲讲这户居民的城镇化生活变迁故事。
于海东:今年9月底,自治区党委李纪恒书记在乌海调研时,曾到郭金奎的种植基地了解情况,李书记对郭金奎正在谋划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想法十分赞同,这让他十分鼓舞,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他说:“李书记给我鼓劲儿,我一定要把旅游观光农业搞好。”他告诉记者,产生这个想法,主要是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最近几年乌兰淖尔镇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里没什么差别了,城里人经常来这里游玩,人们都喜欢自己采摘。
郭金奎一家从外地搬来乌海已经24年了,想起这些年家里生活的变迁,已经65岁的他发自内心地说:“城镇化的好政策让我赶上了,我现在越干越有劲。”他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黑风口,寸草不生,常年风沙弥漫,后来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政策引导建起了农业产业园。
1992年,老郭带着一家老小从外市移民到当时的乌达区乌兰乡(现为乌兰淖尔镇),承包了别人70亩生地,辛勤劳作一年,收成寥寥无几。但善于琢磨的老郭不服气,这时,乌海市开始扶持农户发展温室种植,他率先在全乡进行试种,当年收入就突破了万元。
2004年,乌海市的城镇化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全市取消农业户口,建立起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此后,农区居民陆续在社保、就业、入学等方面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老伴都有了社保,老郭的干劲更足了。
老郭在城镇化进程中受益了,他为当地的城镇化做了哪些事,他的旅游观光农业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于海东:老郭是执著的人,为了学技术,他专程自费去山东寿光等地学习,并在乌达区就业部门支持下,获得了小额贷款,他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改进温室通风和取暖措施,采用节水灌溉和膜下滴灌、暗沟栽培、卷帘机等新技术,引进了一批新品种。
如今,他家经营着340栋温室,年均纯收入100多万元。老郭富了,但他主动响应政府的号召,注册成立了乌海市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帮助村民发展温室种植。他无偿为社员育苗和技术指导,带动了500多户合作社的农户致了富。
为了实现自己的旅游观光农业的想法,他提出了“一必须,六统一”的模式,即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必须接受合作社的技术培训;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用农家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如今,合作社按这一模式发展得很好,他已经在57栋温室里种植了樱桃、蟠桃、雪梨、葡萄等观光采摘水果,明年就可以挂果迎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