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通辽市把农牧民致富达小康作为目标,强基础、调结构,创新发展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牧业经营体系,提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水平,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今年以来,通辽市着力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坚持稳粮增畜,建成1000万亩生态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加快粮改经、粮改饲,坚持为养而种;打造农牧业绿色品牌,整体提升科尔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揽子推进土地草牧场确权流转等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推进都市农业圈建设,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益。
引导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的面积持续扩大,代表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这说明,农民开始主动适应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自治区经营管理站站长杨印成
库伦旗库伦镇农民刘阳在为当地企业采收甘蓝。
土地流转对于加速农牧民的致富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还可以外出务工或投身其它经营活动,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通辽市在发展现代化农牧业的过程中不断研究起草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流转指导意见,完善流转制度,规范流转程序,鼓励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
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大型收割机在收割青贮玉米。
2016年以来,通辽市不断加快推进种养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由种植粮食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加快粮改饲步伐,使畜牧业产值在农牧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通过种源建设、饲草储备、母畜扩繁、规模养殖、精深加工、交易市场、标准生产七个方面引领带动,重点打造三个旗县级百万头牛养殖基地,培育通辽特色的肉羊优势品种,打造优势品牌,提高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
科技促进增收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
库伦旗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地增绿、人增收、乡村增美。
近年来,通辽市致力于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包括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引导农牧业由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传统农牧业向科技创新驱动型现代农牧业转变,加速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说起科技促进增收,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丰元庆村农民崔宝山十分开心: “以前种玉米采取的是均垄种植的方法,一亩地4000株就种得满满的,而现在采用大小垄种植,株数能达到5500株,算下来每亩增收500斤,至少能增收400多元。”
一个个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科技人员如点点荧火虫,共同点亮了农牧业科技之光。一项项科学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它们就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套在农民身上的繁重劳作“枷锁”,为现代农牧业“强筋壮骨”。
推进产业化发展架设致富“金桥”
“科尔沁牛肉太有名了,北京人买牛肉就冲着科尔沁的品牌,我们做餐饮的也借此打优质安全品牌。”——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负责人
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好老营子村红干椒合作社的椒农们在分拣红干椒。
几年来,通辽市一直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原则,以名牌产品、绿色产品为载体,加快实施农牧业品牌带动战略和农畜产品输出工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努力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步伐,改变原字号的发展方式,努力在产业链条上做文章,重点培育壮大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发展,使城乡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实现统筹发展。2015年通辽市共有26家重点龙头企业自建、共建涉及玉米、肉牛、肉羊、生猪、红干椒、沙稻、荞麦等9个优势特色产业的29个示范基地。
龙头企业舞动农牧业产业化,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形成完整链条,科尔沁大地一条靓丽的产业联动风景线夺人眼球。
仓廪实,天下安。通辽一直把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借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强劲东风,相信通辽的农牧业产业化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内蒙古客户端编辑 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