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一个个深度影响乃至决定内蒙古发展前途与命运的“五化”关键词,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广受关注。
时光勾画发展年轮,刻下内蒙古前行的脚印。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为节点,站在又一个5年的发展起点,一系列无法回避的命题继往开来——过去5年,内蒙古在“五化”发展之路上留下了什么?展望未来,内蒙古的“五化”发展之路怎么走?……无论哪一个命题,都关乎如何继续谱写好中国梦的内蒙古篇章。
而梦想的实现,总是充满艰辛的奋斗。
这是一次饱含奋斗激情的跨越——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全区“五化”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梦想的实现,总是蕴含不断追求卓越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个蕴含使命担当的重要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促进“五化”协同,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必然选择,要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层互动,充分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和绿色化的引领作用,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必将科学规划、激情描绘出未来5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路上,内蒙古促进“五化”协同发展也必将焕发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为此,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期间,针对促进“五化”协同,内蒙古日报融媒体隆重推出系列特刊进行解读。今日推出——
内蒙古:推进城镇化瞄准1+1
新型城镇化之发展思路篇
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
为了继续谱写好中国梦的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篇章,就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蒙古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与思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进行了站位高远的谋划——
●要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层互动,充分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和绿色化的引领作用,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
●构建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新型城镇体系。
●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依托盟市、旗县所在地和中心镇,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积极引导产业集聚。
●推进城市执法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深化城乡户籍制度等相关改革,加快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强县(旗)。
●深入实施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互补、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我国西部重要增长极和一流城镇群。
●积极争取在呼和浩特建设国家级新区。
●深入落实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以特色优势产业和中小城镇群建设为抓手,推进东部盟市跨越发展。
●认真实施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乌大张合作区建设,促进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大力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让各地区各民族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基础设施滞后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要科学编制规划,打好攻坚会战,加快构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七大网络体系。
●建成呼和浩特至北京、赤峰和通辽至京沈高速铁路,加快推进呼包银、包西、巴银、锡张、齐海满等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推进高等级公路和农村牧区公路、旅游公路、口岸公路、边防公路建设,推进呼和浩特新机场等重点机场迁改扩建和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努力实现所有旗县通高速公路、重点城市通高铁、合理半径有机场,通过时空变革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新型城镇化之部门解读篇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是核心
——访自治区发改委主任包满达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要求,今后我区要积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那么,我区要勾画哪些发展路径、采取哪些举措来推动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发改委主任包满达。
包满达指出,自治区发改委系统要全力以赴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为中心,以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为导向,以进城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农牧业现代化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五化协同、具有内蒙古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建设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制高点。规划到2020年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左右,两个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
包满达强调,“十三五”期间要从以下7个方面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突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便落户,全面放开中小城市落户条件,进一步放宽呼包大城市落户条件;以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吸引进城人员落户,实行居住证制度,保障进城人员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落户城镇,保障进城人员享有同城化待遇;保障进城农牧民权益促进落户,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解除进城落户人员后顾之忧;全面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建设资金、用地指标与农牧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支持人口流入城镇吸纳安置进城人口。“十三五”期间稳步推进210万左右农牧业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二是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一核引领、中心带动、节点支撑、轴带推进、分区引导、集聚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培育发展特色城镇。“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把呼包鄂建设成我国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一流城镇群。积极争取在呼和浩特谋划建设国家级新区。积极推进东部中小城市群建设,促进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以打造特色小镇为重要抓手,培育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于一体的70个左右特色小镇建设任务。
三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统筹规划产业与城市发展,引导产业集聚区向城镇及周边集中,开发区向“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共建”的方向转型,城镇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覆盖。“十三五”期间实现180万左右的农牧民就近城镇化。
四是转变城镇发展方式。顺应现代城镇发展新理念新趋势,突出集约、绿色、特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凸显历史文化、民族魅力和地域特征,建设绿色、智慧、人文城镇,全面提升城镇内在品质。
五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着力打造和谐宜人型城镇、集约高效型城镇、生态环保型城镇和人文魅力型城镇。加快构建城镇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实物保障和租金补贴相结合的城镇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到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承载能力达到1700万人以上,其中,现有20个设市城市中心城区容纳1150万左右人口,69个旗县城关镇容纳300万左右人口,其它建制镇容纳250万左右人口。
六是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挥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七是创新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增强新型城镇化活力与动力。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永桃)
新型城镇化之专家展望篇
打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要引擎
新型城镇化是新常态下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积极引导产业集聚;深化城乡户籍制度等相关改革,加快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这为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赢得巨大空间。为此,我区要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求,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充分释放我区城镇化发展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找到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拓展投资空间。新型城镇化将催生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资需求。以完善城镇承载功能为重点,加快旧城区改造、城市轨道、供热、燃气、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大力推动教育文体、卫生医疗、健康养老、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以“绿色惠民”为重点,挖掘新能源、绿色能源及节能环保等领域投资潜力。
二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新型城镇化是刺激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加快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激发新进城市民在“吃、穿、用”等领域消费,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向“住、行、学”升级,充分释放居住、交通、教育、医疗、保障、文体等生活性消费需求。加快民生性、公共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供给和消费环境,激发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三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这为我区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开空间。坚持以城促产、依托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体等公共服务行业水平提升,推动以商贸、房地产、旅游、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四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城镇化的落脚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区破除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提供利好。以大城市为引领,以中小城镇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大中小城镇—新农村新牧区”的现代城乡体系。积极推动呼包鄂一体化协调发展,打造“锡赤通”城市群经济带,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立足地区实际,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强县(旗),增强县域经济支撑力。统筹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强化县镇和中心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乡镇特别是重点村镇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节点”作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五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城镇化是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在更大范围普惠于民。始终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民生投入,全面推进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民生改善工程,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不断满足多层次、普惠性和个性化公共服务需求。 (付东梅作者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型城镇化之成就梳理篇
颜值高内在美
回顾过去5年,我区的城镇化建设犹如沾满浓墨的画笔,描绘出了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
回顾过去5年,我区坚持把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为重点,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呈现出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持续提升、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宜居性持续改善等良好态势。
5年来,我区城镇化率显著提高。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16%,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到1514.1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达到60.3%,比2010年提高4.8个百分点。
5年来,我区城镇格局基本形成。“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呼包鄂城市群初具规模,盟市所在地中心城区迅速成长,旗县城关镇和部分中心镇实力明显提高。全区拥有城市20个,其中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4个,旗县城关镇69个,建制镇425个。
5年来,我区城乡规划不断完善。自治区编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呼包鄂城市群规划》和《乌海及周边地区城镇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完成了15个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编制了9个盟市和14个旗县(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规划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城乡规划科学性、权威性进一步提高。
5年来,我区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20个城市、69个城关镇的建成区面积较2010年扩大了16.8%。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明显提升。
5年来,我区城市面貌显著改观。3个城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7个城市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5个城市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7个城市建设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4个城市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
5年来,我区城镇经济快速发展。据了解,以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平台,优化产业布局,聚集生产要素,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加快形成,带动了城镇规模扩张和人口集聚,夯实了城镇发展基础。
5年来,我区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出台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了农牧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正在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正在建立,土地产权保护等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城市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部分城市建立了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形成了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具体实施、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历史,总是在不断演进中续写新的篇章。内蒙古,总是在一次次跨越中实现新的发展。在蔚蓝的天空下,在微风的轻抚中,在清新的空气里,随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将更加坚实。(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梁亮)
新型城镇化之记者讲述篇
主持人:梁亮
连线记者:乌兰察布记者站皇甫美鲜海军
乌海记者站于海东郝飚
主持人语: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本报在12个盟市设立12个采访小分队,以主持人与记者互动方式,从小角度、多视角出发,展示“五化”成果,讲述“五化”故事,展望美好未来。本期特刊,我们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连线乌海、乌兰察布两地驻站记者,结合当地实际畅谈新型城镇化发展。
集宁:边塞山城变出大格局
主持人:近一年来,集宁区屡有惊人之举,如中国规模最大的服装出口交易市场——北京市雅宝路市场落户、中欧班列乌兰察布至阿拉木图从集宁七苏木站始发,打造面向华北、服务京津冀的“草原硅谷”等等。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本报记者皇甫美鲜走进集宁区一探城镇化给这个边塞小城带来的巨变。
主持人:皇甫美鲜你好,在你看来,集宁华丽转身的原因是什么?
皇甫美鲜:正如党代会报告指出的,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在集宁区日益凸显,而这也是集宁区实现华丽转身的基础。
按照乌兰察布市提出的“一市两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战略,多点辐射、多极支撑、相互融合、一体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市框架充分拉开,建成区规模快速扩张,城市道路、供热、供水、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商务综合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产业、吸纳人口的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集宁区累计完成城建投资近500亿元,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期间的36平方公里拓展到6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指标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
主持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是个硬指标,集宁区怎样开展此项工程的?
皇甫美鲜:集宁区把生态环境作为普惠公共产品和城市建设的重点,实施“山水绿”再造战略,实施了以“三山两河”(三山即白泉山、老虎山、卧龙山,两河即霸王河、泉玉林河)为重点的生态景观工程,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72%、绿地率达36.5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6平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实施“五城联创”活动以来,通过单位包联、全民共建,形成强大的创城合力,中心城区553个住宅小区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全覆盖,城市形象和宜居指数大幅提升。
主持人:城市变美,还要聚人气,集宁区如何实现产城融合的?
皇甫美鲜:集宁区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以产业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产做精做优,坚持走特色路、打绿色牌,积极调整种养殖业结构,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和种子工程整体效益不断提升,特别是“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获农业部认定,获批筹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国马铃薯种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朋诚农科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奠定了强有力的发展基础。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举,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5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年均递增12.4%。特别是华为云计算、中信国安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信息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主持人:集宁区变大了、变美了,现代服务业是不是也随着旺起来了?皇甫美鲜:是的。集宁区向区位交通要效益,从打造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做起,经过几年发展,三产对集宁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三产增加值完成9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年均递增13.7%。特别是集宁现代物流园区5年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入园项目达23个,被评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商贸服务业累计新建、续建各类商贸服务业项目33个,完成投资8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旅游业以“三山两河”为代表的城市标志性景观,获得自治区人居环境范例奖;以红色旅游文化为代表的集宁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截至目前,集宁区旅游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收入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
高雪云:日子越过越红火
工作中的高雪云。记者皇甫美鲜摄
主持人: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受益。在寒冷的冬季,本报记者皇甫美鲜和海军走进集宁区棚改户高雪云的家,感受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皇甫美鲜、海军:3年前,从住了多年的老平房搬进现在居住的楼房,高雪云也在小区附近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可把棚改户高雪云一家乐坏了,用她的话说:“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高雪云今年42岁,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人,目前在集宁国际皮革城一号楼餐厅打工。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政府落实棚改工程,将她在集宁区榆树湾居住的老旧平房纳入拆迁范围,“拆掉旧平房,换上新楼房”,高雪云美滋滋地说:“这么好的事,就像是天上掉下了馅饼。”
2013年旧房拆除没等多久,她就加紧装修搬进了新房。高雪云告诉我们:“以前住平房,一到冬天就忙着烧炉子取暖,满屋子煤烟味,家里也不暖和,孩子又小,生怕他们生病。现在,暖气热乎乎的,屋里也亮堂干净,过去那日子跟现在真是没法儿比”。
高雪云有一儿一女,加上丈夫4口人。全家靠丈夫开货车维持生活开支。靠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日子很苦。那时候,高雪云最愁的是过年,别的人家高高兴兴地备年货,自己家却因为手头紧,愁着跟谁借钱买年货。
时来运转,自从搬进了新楼房,高雪云找到了工作——在一家餐厅当上了保洁员。日子开始一天天好起来,笑容重新挂上她的脸庞。
高雪云现在每个月能拿2000元工资,加上爱人开车挣的钱,一年收入10万左右,供两个孩子念书挺轻松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主持人:听到高雪云的生活越过越好,我们也很高兴,那么高雪云对未来有什么期待,说给我们听听。皇甫美鲜、海军:别看高雪云是个读书不多的妇女,她闲下来的时间喜欢在手机上“冲浪”,还喜欢关注时政新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开幕了,她也说出了自己的期待:“自治区党代会是事关全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会议,我最关心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里能得到哪些待遇和优惠政策。最近雅宝路在集宁开业了,希望通过这些知名品牌、企业带动旅游发展,从而带动餐厅生意的兴隆,这样我们的工资也会高起来。”
乌达区:城镇化成为绿色发展新动力
主持人:早在2004年,乌海市就率先在自治区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乌海市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乌海市的一个区,乌达区可以说是乌海市城镇化进程的缩影。下面,我们就连线在乌海市乌达区采访的本报记者郝飚,让他来谈谈乌海市乌达区推进城镇化的相关情况。
郝飚:乌达区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镇,乌兰淖尔镇是乌达区唯一一个涉及农业生产的乡镇。可以说,乌兰淖尔镇的城镇化过程就是乌达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集中体现。近年来,乌达区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同时,着力补齐城乡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差距。经过多年的发展,乌达区的农区如今不仅在乡村面貌等公共基础设施上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在文化娱乐、看病就医、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上也缩短了与城区间的差距。
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我们会看到,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崭新的农舍齐整地随着马路一字排开,道路两旁,一盏盏路灯和绿化带顺着马路伸向远方。现在镇里不仅新修了路、统一规划了新农居,各个村民小组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同时,镇里还引进了专业的环卫公司打扫环境卫生,还通了到区里的公交车。在这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昔日的农区正逐渐向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社区转变。
主持人:乌达区城乡之间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正逐渐缩小,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乌达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有哪些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
郝飚:今年8月,乌达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产业发展被乌达区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题。据我了解,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与乌海湖之间的乌兰淖尔镇有着发展旅游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看准这一优势,乌达区正以旅游业与绿色生态农业两张牌为突破口,统筹城镇化建设,推动地区转型发展。依托境内特色旅游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乌兰淖尔镇的旅游业正风生水起,很多居民在社区里开起了农家乐。乌海湖畔戏水、乌兰布和沙漠越野冲沙、农家乐里品味农家菜等旅游项目吸引着八方游客。在乌兰淖尔镇的西边,一座拥有300多栋温室大棚的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依托该产业园,乌达区正大力发展集种植、采摘、餐饮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
未来,乌达区将以加快推进城镇化为契机,举全区之力统筹推进全域旅游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积极筹办汽摩沙漠越野等赛事,规划户外运动俱乐部、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旅游项目。并依托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和吉奥尼葡萄酒庄,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郭金奎:带着乡亲共同致富
郭金奎(左)在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记者于海东摄
主持人:乌海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行城乡一体化,农区居民享受到高水准的城镇化生活。我们连线在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农户郭金奎家采访的记者于海东,请他来讲讲这户居民的城镇化生活变迁故事。
于海东:今年9月底,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乌海调研时,曾到郭金奎的种植基地了解情况,李书记对郭金奎正在谋划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想法十分赞同,这让郭金奎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他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信心。
1992年,郭金奎承包了别人70亩生地,辛勤劳作一年,收成寥寥无几。但善于琢磨的老郭不服气,恰逢此时,乌海市开始扶持农户发展温室种植,他率先在全乡进行试种,当年收入就突破了万元。
2004年,乌海市的城镇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取消农业户口,建立起统一的乌海市居民户口。此后,农区居民陆续在社保、就业、入学等方面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老郭的干劲更足了。
主持人:郭金奎在城镇化进程中受益了,他为当地的城镇化做了哪些事,他的旅游观光农业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于海东:为了学技术,郭金奎专程自费去山东寿光等地学习,并在乌达区就业部门支持下,获得了小额贷款,他逐步扩大种植规模,改进温室通风和取暖措施,采用节水灌溉和膜下滴灌、暗沟栽培、卷帘机等新技术,引进了一批新品种。如今,他家经营着340栋温室,年均纯收入100多万元。他已经在57栋温室里种植了樱桃、蟠桃、雪梨、葡萄等观光采摘水果,明年就可以挂果迎客了。
老郭富了,他主动响应政府的号召,注册成立了乌海市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帮助村民发展温室种植,无偿为社员育苗和技术指导,带动了500多户合作社的农户致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