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日根毕力格图和母亲包装风干牛肉。记者闫晨光摄
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有风景秀美的草原,味道鲜美的牛羊肉让人着迷,而其中的风干牛肉更称得上是大自然赐予的美食。美味的风干牛肉,可能就出自我们下面要说这个合作社,丰沛的水草、柔和的阳光,成就了风干牛肉背后一段美丽的故事。
向记者讲述合作社故事的是一位叫苏德的蒙古族汉子,今年39岁,是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温都来嘎查伊力奇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的成员,黝黑的脸庞透着憨厚与朴实,虽不健谈,但在说起合作社时也显得很是兴奋。他说,2006年牧民们建起了协会,2009年注册合作社,从原来参与的8户牧民发展到如今的30户。全嘎查目前有3000多头牛,每年11月中旬,大概有五六十头牛,多的时候有100多头牛,被送到合作社统一屠宰、切割、晾晒。经过阳光的洗礼,牛肉中的水分蒸干,油脂沉淀,纤维增加韧性,历时半年的自然风干后,在来年4月中旬至5月初上市。如今,合作社的年均产量在3~4吨,销售额120万左右,纯利润20多万元,平均到每头牛,通过制作风干牛肉增收2000~3000元。
每到春天,他们就要提前和牧户谈好收牛合作,每斤的价格要比市场价多一元。虽然加工成风干牛肉有“赚头”,但是合作社目前仍是小量生产,牛有得是,可是大部分要卖生牛肉,而不能加工成利润更高的风干肉。谈起眼前的“瓶颈”,苏德还是有些苦恼。“我们合作社的产品主要销往盟市,外地的比较少,一方面是生产力不足,一方面是口味比较单一。如果想要提高产量,那就得扩大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投资设备、增加人员、加大生产,根据市场喜好调整口味,开发小包装,尝试烘干技术,不能完全依靠自然晾干,还得考虑熟制风干肉,例如煮或者油炸,满足人们开袋即食的需求和习惯。这一切的一切,基础是投入的钱,基石就是相关的专业人才,我们这里现在急需这样的专业人士,针对市场的包装、推广、研发等等,请人来目前来说难度比较大,大家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参加培训自己摸索。”
让苏德感到压力减少一些的是政府部门的积极扶持,温都来嘎查风干肉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90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奖补资金20万元,旗财政奖补资金20万元,牧民筹资筹劳50万元。目前,合作社一股5000元,注册资金66万元,大伙儿抱团闯市场,未来他们还计划申请QS,让这里的风干牛肉走进超市、走向全国。
在交谈的过程中,一位帅气的小伙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因为在合作社众多中年人里,他明显是“小鲜肉”。莫日根毕力格图,今年25岁,是跟随父母来到合作社的。他家只有3口人,饲养了100多头牛,父母用辛勤的汗水培养了他,他也很争气,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本科毕业,4年的城市生活并没有减少这个蒙古族小伙子对草原的依恋,相反,拥挤、繁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他更渴望回到自由自在的家乡,于是一毕业,他就回到了家里开始放牧,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科学饲养中,同时,他还作为最年轻的力量融入到合作社的运营中。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是这样规划的:我怀念小时候的味道,希望把这份味道延续下去,我想通过开发新的肉类产品,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这里的草原美食!(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孙一帆、来春誉、巴依斯古楞、闫晨光、于涛)
记者点评
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实行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促进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积极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截至目前,该旗拥有国家级示范社17家、自治区级示范社56家、盟级示范社43家。
近年来,我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合作社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可以预见,有了好的政策,有了合作社的牵头,农牧民的生活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