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发展|全景图 正文   
【绿色化】内蒙古:让天蓝山绿水清永驻世间
内蒙古新闻网  16-11-27 00:30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绿色化之发展思路篇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为了继续谱写好中国梦的内蒙古绿色化篇章,就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蒙古推进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与思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进行了站位高远的谋划——

  ●守住生态底线,就是要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坏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国前列,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要严守生态红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搞好重点区域植树造林,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行好禁牧休牧和草蓄平衡制度,加快水生态综合治理,推进荒漠化治理,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湖泊湿地保护,提高草原、沙区植被盖度,不断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为各族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融合互动。

  ●加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力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发展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约束指标,促进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大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要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以强化考核奖惩、严肃责任追究、明晰资产产权、严格用途管制为重点,健全完善法规规章、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和经济政策,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保护建设工作全面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绿色化之部门解读篇

  紧扣绿色发展主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访自治区林业厅厅长呼群

  刚刚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这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发展定位,指明了林业努力方向。那么,今后我区将如何切实有效推进绿色化进程?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林业厅厅长呼群。

  呼群指出,全区林业系统将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以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加快林业改革为动力,以增绿增质增效为抓手,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守住“三条底线”,落实“四个着力”,促进“五化”协同,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使内蒙古这道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更加亮丽。

  一是坚定不移地守住三条底线。自治区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守住发展底线、生态底线和民生底线三条底线,这为今后五年的林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林业系统在坚守三条底线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在守住发展底线和民生底线的同时,林业系统要更加关注生态底线的守护。守住生态底线,就是要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优先的基本方针,在制定或完善林业管理措施时,强化生态底线思维,把加强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实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协同有关部门科学划定林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森林、林地、湿地、沙区植被和物种红线管控,并与绩效考核挂钩;推进森林、湿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启动领导干部森林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四个着力。为了巩固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继续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人进沙退的生态建设成果。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及其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要着力开展国家公园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到2020年,要完成造林571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6136万亩,森林抚育5700万亩,新增活立木蓄积1.2亿立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3%,林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三是扎实有效地促进五化进程。绿色化在五化协同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绿色化是其他四化的基础,其他四化建设应以绿色化发展为指引并应贯穿始终。具体来讲,要积极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结合重点区域绿化,推进绿色工矿厂区建设,实施矿区植被恢复治理工程,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体现绿色化。紧跟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步伐,抓住自治区大数据平台建设,适时推进智慧林业建设工程,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推动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围绕自治区城镇化建设,抓好城市森林建设工程,使城镇绿化与城镇化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确保城市绿地占有率有效提高。贴近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规划农田林网建设,确保林网在农牧业发展中有效发挥防护作用,按照种养加匹配科学、中长远有效衔接、农林牧共同发展的模式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民生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在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进而实现美丽和发展双赢。

  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林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林区改革,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公开,建立重点国有林管理新体制和新模式。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力争2017年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权流转。通过改革,理顺林业发展机制,激发行业发展动力,引导林业职工群众在祖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大业中建功立业。(记者施佳丽)

  绿色化之专家展望篇

  牢牢守住生态底线

  王关区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要促进“五化”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有效推进绿色化。牢牢守住生态底线,这既选定了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路径,也明确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重点。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绿色化的引领作用,我们就要全面谋划、因地制宜,加速形成支撑绿色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完备而高效的制度体系、对策体系等。

  培育绿色理念、提高生态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及低碳发展的先进理念。明确在我区,发展就要遵循生态优先、绿色优先、环保优先,发展就要以绿色化为引领,发展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相协调、相和谐,发展就要实现生态改善、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家园绿色亮丽等多赢。大自然的一切馈赠都是资源、都是财富,我们必须顺应自然、师法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严禁以各种理由复耕或开垦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以及沙化耕地等,严禁开垦草原、林地,有效保护和改善农牧业资源条件和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特别要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绿色畜牧业、绿色林草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提高农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等水平,培育绿色知名品牌,重视绿色农畜产品原产地的认证工作,从而生产更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绿色的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一致、良性互动。

  有效拓展生态工矿业。矿产资源开发增速应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相协调,要在真正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开发矿产资源,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等,实行生态型、集约化、小数量的渐次开发,并把相当一部分牧区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长期储备资源。要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围绕我区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

  继续完善绿色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体系。要按照优先保护、积极治理的原则,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逐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继续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及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工程。要通过保育草原、植树造林、治理沙漠、保护湿地等一系列措施,恢复、建设多元碳汇体系,提高各类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逐步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积极构建绿色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要加速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和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和个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管理机制。要建立和完善草原、森林和水源等的生态补偿机制,特别要尽快制定并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牧民建设草原、保护草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者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绿色化之成就梳理篇:

  青山绿水间逐梦绿富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的美好家园是内蒙古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追求。

  回顾过去5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瀚海播绿,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出现“整体恶化趋缓,治理区明显好转”的崭新局面。

  5年来,我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草原补奖机制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全区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实现“双增长”,由“十一五”末的3.6亿亩、13.6亿立方米提高到3.8亿亩、14.84亿立方米。荒漠化、沙化面积实现“双减少”,分别减少1200万亩、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1.03%,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

  5年来,我区草原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一半草原植被明显恢复,草原面积增加了1400万亩。2015年,我区草原植被盖度、牧草产量、生物多样性和退化草原比重分别为43.6%、68公斤/亩、8.4种/平方米、60.4%,与2000年草原生态最差的时候相比,分别增加了7.3个百分点、12.1公斤/亩、1—3种/平方米,退化草原比重减少了4.1个百分点。

  5年来,我区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2015年,全区12个盟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80.9%;按照国家“水十条”要求,完成了地级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机制,划定8处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了100%;出台了内蒙古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办法,累计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面积608.7平方公里。

  5年来,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我区踩了“急刹车”。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8.8%和22.7%,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分别下降10.18%、8.13%、12.6%和8.83%,均超额完成任务。

  5年来,我区绿色发展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1.85%,列入国家“万家企业”的679家企业累计节能1625万吨标准煤;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处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对全区640余户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进煤炭清洁综合利用,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35.7%。

  5年来,全区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完善,耕地、水资源、林业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启动,基本草原的划定基本完成;“多规合一”试点改革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内蒙古森工集团、岭南八局还有102个林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5年来,全区5133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将3.4亿株绿树种在了内蒙古的大地上。

  天空湛蓝、湖水清澈、草原茂密、林木葱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福祉,也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绿色家底的逐年厚实,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子逐渐清晰。 (记者施佳丽)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表情】种植白瓜子亩均收入800元
【现场】地铁1号线呼钢东路站主体结构封顶
【表情】爱心捐助
回民区有了敕勒川口簧研究所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煤炭物流园区寻租启事
•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李纪恒主持
• 李纪恒布小林看望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 热烈庆祝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盟市委书记访谈
• 参加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全部抵达首府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 李纪恒主持
专题推荐
深改组1000天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