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论 论道 先锋 e言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思想 > 评论 正文   
【洞见】青年学人应该感知基层体温
内蒙古新闻网  16-11-28 10:33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熊浩

  记得刚工作那年,学生记者到我家采访,一上来就是大问题:“一个青年教师,能为中国法治做些什么?”

  我思索片刻说:“如果自己的生命践行了那些善良、公义的价值,便是对法治的贡献。”学生有些惊诧:“就这么简单?”我说:“这不简单。如果大学的青年教师能够让自己的学问成为一种被钦佩的对象,能让自己的德行成为一种被效法的人格,并因此收获体面的生活品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拥有知识成为一种值得被祝福的资质。”

  送别学生,我继续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少的是对自己的期许,是勤奋,是对教学的热爱,是对科研的付出……除了这些,还需要什么?

  中国大学的青年教师,多数从学生直接转身而为人师。别看站上了讲台,也许心灵深处还藏着不经事的彷徨,还需要很多现实帮助。比如,怎样更有效地安排时间,处理教学、科研的紧张,让自己的学术道路更顺遂?如何获得项目经费的支持,让自己的知识更能与社会需求衔接?学术职业如何有效延绵,如何让学问在学生心里、在学界、在社会之中落地开花?如何和校园这个新系统精准咬合并与大系统形成良性、彼此体谅又齐心共力的默契?坦率地讲,这既需要年轻学人的自我探索,也需要来自学校、社会温暖、贴心的帮助。

  青年教师应该有“扎根”思想。这种扎根不仅仅面向书本,也面向社会。面向书本,自然是继往圣之绝学,让自己能开拓新知、承接学术的血脉。面向社会,则是需要将心力投向现实关怀,痛社会之所痛,思众生之所思,从而将社会问题变成学术问题,将学术洞见变成社会营养。不仅要有田野的体验、国际的眼光,更重要的是,有对国家的真诚关切。在书本与社会双重扎根,才能让年轻一代学人具备精神的高度,感知基层的体温,从而让自己与时代的发展血脉相连。

  让青年学人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人生方向,让他们在丰富社会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能拥有自己的幸福,需要外界给予一定的帮助,也需要青年学人自己用心扎根。唯有相互建构,才能让年轻的知识人受助于社会,同时反哺于国家。这种良性互动的最终,将是一个我们都期待见到的结果,即一个人,一个知识人,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真正统一。只有完整的小我,才能最终汇成奔腾的江河。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回民区有了敕勒川口簧研究所
【表情】爱心捐助
【现场】我们的艺术节,我们的节日!
【表情】冬日里的关爱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煤炭物流园区寻租启事
•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李纪恒主持
• 热烈庆祝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盟市委书记访谈
•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12人)
专题推荐
深改组1000天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