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家住元宝山区的孙庆国一家,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2016年志愿服务交流会上喜获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来自元宝山区的王玉清一家三口3个志愿服务项目经过赤峰市、自治区推荐,入围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进入决赛,荣获大奖;自强环卫大叔登上央视舞台的环卫工马海昕……一个个先进事迹已经成为赤峰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这一切都是我市弘扬“六德”文化、建设“德善赤峰”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决策部署,围绕核心价值观主题,通过开展弘扬“六德”(官德、民德、职德、商德、学德、家德)文化、建设“德善赤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倡导为民爱岗的从业之道、孝悌友爱的人伦之道、诚信忠厚的处世之道、知书达礼的求学之道,通过全方面文化浸润、全过程实践培养,使“崇德向善”深深扎根城市血脉,有效促进了核心价值观在赤峰的深耕厚植。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记得在阿旗巴彦花镇举办的农民文化节上,在和该镇党委书记郝大鹏的交谈中,记者被西古井子村女知青四十几年如一日牵挂着当地百姓的事迹深深感动。这位女知青名叫曹玉勤,今年已经70多岁了,当年她在西古井子村下乡三年后调到旗知青办工作七年。在阿旗整整工作了10年,把青春献给了阿旗。回到天津后的她,一直帮扶西古井子村村民魏景全一家。当记者来到魏景全家谈起曹玉勤的时候,过耳顺之年的他眼眶里盈满了泪水。魏景全说:“这些年来我姐一直供着我们一家人吃穿,油、盐、酱、醋样样都不落,现在还供我孙女上学,这么多年一直资助我们,我从内心里感谢我大姐,真是赛过我亲姐啊!”这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曹玉勤把西古井子当家了,四十几年如一日牵挂着当地百姓,她回来的时候每到一处老百姓都热泪盈眶,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也给我很大触动,现在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究竟差在哪,就差在这感情上,只有和百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一公里才能变成零距离,才能达到干部群众鱼水一般的情意啊!”郝大鹏说。
类似的动人事件在赤峰随处可见。
每天早上5点多,在赤峰市新城玉龙家园总能看到一个袖口上带着“治安巡逻”红袖标的男子,一边治安巡逻一边清理社区垃圾,熟悉他的人知道他不是小区清洁工而是社区志愿者,他叫王根。
王根的善行义举感动着辖区居民。小区居民都自觉地将垃圾扔到垃圾箱,平时他经常组织其他队员一起对街道及社区各项工作进行行风监督,两年来共督查270余次,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王根说:“捡垃圾是件很光荣的事,做公益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和王根不同李文玲是一名环卫清洁工人,每天早上4点她便穿着整洁的服装,出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清扫路面、拾掇杂物,她的工作日复一日,琐碎而平淡。
一次,李文玲在做路段保洁时,捡到一摞现金,整整一万元。这是李文玲一年多的工资,对她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但正直善良的李文玲没有丝毫犹豫,在原地等失主七八个小时后不见失主,她只好联系单位领导,把钱交到了大队长手中,她和同事们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失主。
李文玲从2007年工作至今,每年都会捡到现金、银行卡等物品,每次她都会在原地等候失主,实在没人认领就交给领导。2011年,李文玲获得了赤峰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被评为赤峰市劳动模范,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榜样聚力构筑道德高地
道德建设需要有身边的榜样来引导。最美家庭高中蔚、牛长发一家是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关家营村一户普普通通的八口之家,老两口结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红过脸、拌过嘴,和儿子儿媳妇也没吵过架。有很多人问过高中蔚,你们老两口和两房儿子媳妇住在一起,老老少少一大家子怎么就能过得那么融洽。面对这样的疑问,实在的高中蔚总是笑着告诉人们,我们的治家之道就是经常和孩子们谈心聊天、忆苦思甜,体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家人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我们的家庭生活和家庭产业是混在一起的,各人都要守好一摊。
牛长发向记者介绍化解家庭矛盾的小窍门:“谁家都有锅台碰锅沿的时候,小夫妻有矛盾必须说,不过不论对错,我们得先说儿子,气消了再跟儿媳沟通,这样既避免了矛盾激化也使矛盾容易解决。”高中蔚、牛长发虽然是普通的农民,但言语中却充满了生活的大智慧。他们将爱全部倾注在这个大家庭中。他们家和睦的风气也影响着整个牛氏家族,遇到问题大家共同商量,有了困难一起解决,形成了团结和谐、勤劳质朴的家族风范,引领了一方民风。2016年高中蔚、牛长发一家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姜秀峰是松山区向阳街道临河东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可是在小区里一提到她,大家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能得到大家的敬佩主要是源于她的孝心。她自打结婚之后,就将公公、婆婆接到自己的家里一起生活。婆婆去世后,她细心打理公公的生活起居,三十载无任何怨言。姜秀峰多年如一日照顾孝顺公婆的事迹也感染着周边的居民。
姜秀峰今年50岁,虽说去年就当了奶奶,但在公公眼里她依然还是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贴心棉袄”。走进姜秀峰的家,房屋虽说不大,但每一间都打扫得一尘不染,用干净、整洁、舒适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她的公公董贵先老爷子今年已经89岁了,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离休老干部,在乡镇从事了多年的民政工作,为人谦逊厚道、做事认真仔细,给单位的领导和同事都留下了好印象。人缘好、口碑佳的老爷子离休后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每晚的《新闻联播》是他雷打不动的必看节目。多年来,姜秀峰根据老爷子的喜好给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熬夜、少量饮酒、适量运动,可以发脾气,但过后必须召开家庭会议,找出症结,避免生闷气……点点滴滴事无巨细的关心关爱把老爷子伺候得精神矍铄、气度不凡,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朗得很。
董老健康长寿除了生活习惯好之外,还有一个秘密就是饮食上非常“挑剔”。说到饮食方面姜秀峰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老爷子特别喜欢吃鱼,毫不夸张地说就是顿顿都不能缺,婆婆生前曾开玩笑说你公公就是属猫的,嗜鱼如命,太“格色”,我是伺候不了他。轮到姜秀峰“主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规定动作”,哪有不烦的道理,但转念一想,照顾老人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用心去做,凡事都能柳暗花明。为此,姜秀峰让儿子从百度上找来做鱼的菜谱,煎鱼、炖鱼、烤鱼,每天变着花样地给老爷子做着吃,可口的饭菜让老爷子的饭量始终未减。“现在我能做全鱼宴,20道拿手菜没问题,”姜秀峰孩子气的炫耀着她的“手艺”,从她那童真般的笑容里我们读懂了对老人满满的爱。
姜秀峰以顺为孝,营造了暖暖、和睦的家庭氛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在“六德”建设过程中,我市深耕细作开展了“全民阅读、经典诵读”活动。依托2040个农家书屋、131个文化站、2400多个道德讲堂、100多个青少年宫等各类阵地,通过诵读经典、主题讲座、观看演出等形式,组织基层群众学习《曾广贤文》《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篇目,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常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同时开展了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以“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十佳好邻居”“十佳文明楼道”评选,以“乡风文明进农家,传统美德进农户”为主题的“孝心村”评选,印发《道德模范事迹汇编》、《身边的感动》好人事迹丛书,开展以“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为主题的社会公德常识和典型事迹宣传教育等活动。指导推动1373个嘎查村成立道德评议会、1563个嘎查村成立红白理事会、1599个嘎查村制定新村规民约。建“好人榜”2800多个,涌现出“中国好人”17人、“内蒙古好人”32人、全区道德模范11人、“赤峰楷模”10人、“赤峰好人”163人。4500多名各级各类身边好人交相辉映,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此外还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村嘎查)活动。为社区图书室、农村文化室集中配备《弟子规》《论语》等图书,确保基层传统文化有充足学习资源。依托“十个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建农村牧区传统文化墙110多万延长米、特色文化大院130多个、文化中心户800多户。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养成为人处世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
人人参与贴近生活
在赤峰“六德”建设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平时我们还经常举办‘邻里节’、民族团圆宴、百家宴等,街坊邻里聚在一起,或赛红歌,或比美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孝道文化、美食文化、大众文化。”松山区玉龙街道负责人说,通过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喜庆元宵节”、“欢乐庆中秋”、“社区运动会”等有特色的活动,进一步凝聚人心,促进形成社区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了各族居民对社区的归宿感,打造社区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全市建好人榜2800多个,涌现出“中国好人”17人、“内蒙古好人”32人,同时,广泛开展“尽责圆梦,做赤峰好人”活动,评选出163名赤峰好人,推出了王爱忠等10名赤峰楷模,4500多名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交相辉映,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榜样。
“六德”工程建设坚持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处切入,从具体事、身边事抓起,说的是老百姓入心入耳的话,做的是老百姓天天碰到的事,采用的是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和实践载体,与群众没有距离感,形成了生动活泼的道德建设局面。(记者李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