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6年底全部完成,内蒙古文物总量由50万件(套)增加到100多万件(套),文物收藏总量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来看看都有啥东东让你大开眼界。
内蒙古从2012年10月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通过文物普查摸清内蒙古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总量的家底,并给这些文物办理“身份证”,此项工作已在2016年底全部完成。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显示,内蒙古文物总量由50万件(套)增加到100多万件(套),文物收藏总量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王大方说,新发现的文物涵盖了12个盟市,通过普查,不仅摸清文物数量,不少文物的价值也得到重新认识。官方数据显示,内蒙古国有单位收藏文物总数1061762件(套)。
官方数据显示,内蒙古国有单位收藏文物总数106176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698件(套),二级文物4578件(套),三级文物7927件(套),一般文物587938件(套)。
★首次发现的红山文化身躯较为完整的陶塑人像
在此次文物普查中,赤峰市上报的“陶塑人像”,是首次发现的红山文化身躯较为完整的陶塑人像。
★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及绥远城将军文瑞的重要历史资料——“贡元”匾额
绥远城将军文瑞为贡生阿其格题写的“贡元”匾额,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及绥远城将军文瑞的重要历史资料。
★首次以文物身份进行登记都是啥
内蒙古民族大学博物馆等收藏的“科尔沁蒙古族绣花短坎肩”“蒙古族兽医工具”“花鸟纹戏装木橱”等,也首次以文物身份进行登记。
通过这次专业规范的普查,内蒙古的可移动文物资源得到了空前整合,进入到云平台、大数据下的文物资源价值也将大幅提升,为文物的保护、研究、利用和社会共享提供有力保障。
★啥是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单位以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或民间收藏。
★普查时间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
★普查原因
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多元。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3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起完整的档案,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普查内容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的内容是: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收藏单位基本情况。涵盖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信息,包括藏品的客观信息,也包括保存管理状况。
★普查范围
这次普查的范围,覆盖我国100多万个国有单位,范围很大。而普查内容,则包括:1949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还有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此外,还包括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1949年后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范围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人民解放军及武警部队四大类国有单位,涉及19行业和系统。普查对象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生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编辑综合光明日报、北方新报)
(内蒙古客户端编辑 马铃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