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信息资料工作
内蒙古博物院继续承担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工作, 2016年6月19日,在包头召开了2016年度全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主任工作会议及普查数据审核与总结报告编制培训,并举行各类文物普查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业务骨干520余人次,在全区各级普查办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自治区普查办在内蒙古文化网、《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社科动态等媒体开设了普查宣传专栏,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800问》,印发简报24期,并利用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草原文化遗产日开展了普查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展示普查的重大成果。截至9月底,博物院组织了350家文物收藏单位向国家文物局上传了文物数据,我区文物总量为107万余件套,单件文物数量为154万余件,珍贵文物数量达到1.5万余件套,一般文物56万余件套。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当中,我区文物报送进度达100%,全国排名第五。为了确保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完成,圆满完成了全部普查任务,并撰写了本院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并协助旗县博物馆进行文物数据的采集工作。
作为全国智慧博物馆6个示范项目建设单位之一,博物院的智慧博物馆示范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其中,文物库房温湿度监控系统、藏品动态管理FRID数据库软件开发系统、博物院新版门户网站建设、UPS不间断供电系统、库房及展厅WIFI无线覆盖系统等已经完成;藏品信息录入、智能导览、观众流量监测、顶层数据管理平台等系统建设也已完成。同时受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及文化厅的委托,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方案》,并会同其他部门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可研报告》以及相关实施方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各盟市博物馆现状,从多个方面设计了全区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内容。博物院承担的建设项目中“数字展厅”的文物深度解读、展陈大纲、概念设计等正在编写中。特别是配合201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内蒙古博物院展览活动,挑选2003年发掘的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其它辽代墓葬出土文物精品114件套,与吐尔基山辽墓3D数字化文物50件套进行交互展示。与以往传统展览不同,在进行实物展览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了数字化文物的多维度展示和解读,以期对文物从静态品鉴向动态“活话”进行重新诠释,成功举办了“梦幻契丹”展览,此次展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与会代表以及媒体、观众的高度好评。
另外,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博物院承担的《全国钱币类文物专项调查》项目已经完成,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在钱币普查中的经验和成果,调研并梳理自治区内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及其它国有收藏单位钱币类文物的分布、保管、建档和使用管理等现状,对馆藏钱币类文物进行了实物普查和数据登录,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的审核论证,为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钱币类文物工作提供支撑,从而达到摸清家底、规范保藏、科学利用的目的。根据内蒙古档案局推进档案立卷改革工作的要求,2016年文书档案仍然以“件”为单位,保管期限以“永久、30年、长期整理归档”为目标,完成了日常收集、整理、借阅、查找工作,为职工评职称提供文书档案12卷,科技档案15卷。还开通了博物院的知网《文博知识服务平台》,制定内蒙古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展览制作3部专题片,为社教部转制、刻录光盘30余张,为各类培训班录制了大容量现场视频讲座,数据量为95GB,拍摄讲解音视频数据超过2000分钟,数据量1TB。
考古发掘研究工作
2011至2015年,博物院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对大窑遗址二道沟、四道沟地点进行发掘。发掘面积40平方米,发掘分为13个文化层,出土标本443件。2016年的重点工作转为室内研究针对出土标本的整理、资料的编辑等,完成测量石核903件,石片4261件,石器残片28662件,石器断块13841件,通过室内整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地层序列、文化序列。2016年8月至9月,由内蒙古博物院会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赤峰学院、阿鲁科尔沁旗文物局对三龙洞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及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平方米,深度为2.4米。在洞内盗坑挖掘的堆积及周边发现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石器等,通过对采集的石制品标本观察,初步判定遗址应为旧石器时代遗存。也是赤峰地区首次发现的有地层依据的旧石器遗址,将赤峰地区的人类历史确切地推前到距今1万年以前,为东北亚区域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一国际学术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材料。
文化产业工作
内蒙古博物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研发与展示促销活动。与国内其它研发公司合作研发创意产品49款,主要有“凌云志”蒙古元素生肖笔筒2款,蒙古族各部落传统服饰头饰为元素衍生的公仔、文件夹、贴纸、胶带共计9款,蒙古族传统头饰为元素衍生的手机座、签字笔、笔袋、随身镜、冰箱贴、开瓶器共计26款,鹿首金步摇冠LED装饰灯4款,抱枕和文物数字DIY油画6款,小宋自造香炉为元素的拼插杯垫1款,红山玉龙造型的1款崖柏木梳和颈枕2款。在文创产品交流展卖区联合举办“金猴闹春·集福送福”春节促销活动,参与了扬州博物馆的《神秘的契丹辽代文物精华展》随展文创产品销售,参与在内蒙古展览馆举办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蒙古马精神——文化厅系统书法绘画摄影工艺美术品展》;组织博物院文创产品参加国际博协2016年米兰大会文创产品展览大会,赴苏州博物馆参加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现场交流会,参加2016中国(义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参加2016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承接全国《博物馆文化进军营研讨会》活动,共组织了全国近20家博物馆向部队捐赠了文创产品和文博书籍3000多件,组织博物院文创产品参展了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参展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016年度博物院文化产业创收1060万元,盈利46万余元,在全国博物馆行业中,内蒙古博物院文化产业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总之,内蒙古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作成绩突出,学术成果丰硕。2016年,内蒙古博物院荣获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单位,被内蒙古科技厅授予“内蒙古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另外,内蒙古博物院在文化产业领域屡获殊荣。在第七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荣获“弘博网十佳通讯员奖”。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发布的《2015中国文创IP经济年报》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一起获得“2015中国优秀文创IP机构”荣誉称号。“蒙古族公仔娃娃”荣获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联展“十佳最受欢迎文创产品奖”。文创产品“沁园春·雪”在2016年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中,荣获博物馆革命文物、红色文物文创精品评选活动“最佳制作文创产品奖”。目前,博物馆事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日渐凸显,文物的利用展示在传承中华文化根脉,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7年,我们即将迎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内蒙古博物院一定会以崭新的精神面貌,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突出的贡献。
(本版图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