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草原儿女心向党 正文   
【草原儿女心向党】用行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内蒙古新闻网  17-01-26 23:01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从上到下,从因户施策到量身定制,内蒙古为脱贫攻坚这个头号民生工程信心满满地列出了时间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迅速推进

  “努力为各族群众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作出的重要指示。

  如何才能为各族群众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特别是为贫困家庭学生创造条件?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爱军老师,把这份对总书记嘱托的思考带上了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兴安盟是我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之一。为了助力全盟的农牧民早日脱贫致富,高爱军所在的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做积极尝试。“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制度’给了我深深的启发。用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这种职业教育扶贫新模式一定会在精准扶贫中大有作为。”

  高爱军把党代会精神带回了学院。“大家觉得,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就是要主动服务大局。学院将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调整设置专业方向。”

  现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对全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走访,动员适龄学生来学院学一技之长,部分专业还优先招录贫困家庭学生。截至目前,自治区扶贫办、扶贫基金会和兴安盟盟委行署已经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150余期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8万多人次。

  对待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这样的务实之举只是我区编织就业创业社会体系的一个“纳米”节点。内蒙古的努力从未停歇,这种努力,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可见一斑。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257万人。

  这样的喜人态势如何延续?

  “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努力使人人都有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机会”“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用平实的话语和务实的举措作出回答,为全区上下带来万众同心、干事创业的坚定信心。

  在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新风村9组,56岁的村民崔秀华早早就把家里过节用的一切收拾妥当。“我是3级残疾,平时干不了重活,家里唯一的自主经济来源就是在自家3亩地的院子里种些菜,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年下来最多收入两三千块钱。”

  现在不同了,崔秀华算起收入账心里乐滋滋的:“去年夏天,咱园子里的菜上了‘网’,一下子就卖了近1万元。”崔秀华所说的“网”是去年阿鲁科尔沁旗试点的电商精准扶贫项目,旗职教中心的老师帮着崔秀华在电商平台上开了个网店。因为她自产自销的蔬菜不上化肥,所以一上平台她就被旗里的一家宾馆选为新鲜蔬菜供应商。双方通过电话沟通信息,宾馆上门取货,崔秀华家园子里的菜比往年多卖了两倍的钱还多。

  2016年10月,李纪恒书记在赤峰调研时,听说赤峰隆兴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作用,使3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后非常高兴。他说,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崔秀华就是这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她盼着今年自己的菜种好卖好。崔秀华的期盼,正是内蒙古80多万贫困人口的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户也不能落。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针对这个头号民生工程,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体制机制,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加大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力度,因户因人施策,提高脱贫成效。

  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严格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和贫困退出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兑现脱贫“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看准了的事情义无反顾,定下来的事情一抓到底。一幅内蒙古民生建设的宏伟蓝图清晰展现——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覆盖城乡、趋于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洋)

[责任编辑 巴菊媛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现场】传承中华文化  培育少儿人才
【新春走基层】浓浓年味儿扑面来
回家过年
【定格】给扶贫牛号号脉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常吃高可可巧克力可能让大脑变“年轻”
• 过年,你还放烟花爆竹吗?
• 今年支付宝集齐福字更容易?两亿红包究竟能分到多少?
• 2017年,我的钱可以怎么投?
• 食物真的越贵就越健康吗?
• 小年缘何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
• “互联网+”玩不转手机回收?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