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7新春走基层 > 温暖回家路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他陪伴南京长江大桥走过了37个春运
内蒙古新闻网  17-02-04 13:16 打印本页 来源: 荔枝网  
 

  “这个锈蚀点有点严重,需要清除重新做油漆。咳、咳……”1月28日,在离江面30多米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面上巡守的刘为保被猛烈的江风灌得直咳嗽。54岁的刘为保是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一名巡线工,今年春运是他陪伴南京长江大桥的第37个春运,“大桥就是一个浏览历史的窗口。从中,你会看到许多别致的风景。”刘为保说。

  用脚丈量大桥37年行程超4万公里

  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公铁两用桥,其中铁路桥是京沪铁路的咽喉。春运期间,每天几百趟客货列车、十几万名旅客从桥上通过。

  刘为保架着一副近视眼镜,在离江面30米高的大桥上“胜似闲庭信步”,为大桥“体检”。从18岁参加工作以来,他把整个职业生涯全部奉献给了大桥。

  在刘为保的心中,大桥就像自己的孩子,大到钢梁,小到螺丝钉,都需他精细维护。钢梁有好多隐蔽的部位,锈蚀比较严重,有的锈蚀点像一个鼓起的包,刘为保就将它敲掉,再重新做油漆。

  守护着国宝级的大桥,更多时候面对的是艰苦的环境、严格的标准、难耐的寂寞……心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知道。但刘为保以苦为乐,把大桥当成自己的“亲密爱人”,用炽热的情怀呵护着大桥的“健康”。

  “冬天,桥上天高风急。寒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双耳冻出冻疮结成硬疙瘩,寒冷直透骨髓,人穿得再多也好像没穿衣服一样。”刘为保说。

  作为巡守班的班长,刘为保每天都要走上一两遍大桥。从大桥南头步行至北端约1600米,一天一个来回就是3200米。37年来,刘为保用自己的双脚在大桥上丈量的距离超过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周。

  临江凭风览胜领略别致的风景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现如今高铁动车,大桥见证了铁路机车的快速发展;同样,火车也见证了大桥的坚韧壮丽。而幸运的刘为保用半生见证了这一切的美好。

  “37年前第一次上班是在夏季,天特别热,我既兴奋又紧张。列车通过时大桥震动很大,害怕之余我双手不自觉紧紧握住桥边的栏杆。”刘为保至今对第一次踏上大桥铁路面的场景记忆犹新。

  “现在在桥上行走就像在家一样,没有了任何恐慌和紧张,一切都习惯啦。”刘为保说。“37年来,我经历了铁路既有线5次大提速,列车时速从四五十公里提升到现在近二百公里,火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而我年龄越来越大了,巡桥的步行速度也不及年轻时快了……”刘为保意味深长的说。

  “以前,大桥南北堡周边都是荒地,人烟稀少;现在南堡公园进行了改造,绿化好了,还建了游泳池。从燕子矶到三汊河滨江风光带建设再到北堡周边的高档小区,南京沿江经济发展太快了。”刘为保激动地说。“七八十年代公路桥每天车流量也就几千辆,而2010年后每天车流量近6万辆,三十多年翻了10多倍。”

  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地铁3号线、长江隧道等多种过江通道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大大减轻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压力,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过江路网。“在大桥上看南京城市的交通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天翻地覆,国家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振奋人心。”

  37个年头,每年的除夕夜晚八点至凌晨八点,刘为保都是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度过,大桥俨然成为了他的“跨年伴侣”,而不时通过的列车轰鸣声与江水波涛声呼应,献上为他打造的“私人春晚”……

  珍惜每次巡视把大桥当人生“伴侣”

  刘为保的父亲也曾在南京桥工段工作过,他从小就是听着父亲讲大桥故事长大的。1979年,刘为保走上了桥隧工岗位。为离大桥近一些,刘为保把家安在了大桥北堡下,上班仅需10分钟的路程。

  刘为保81岁的岳父是南京长江大桥的第一代巡道工。刘为保每次去看望岳父,都要汇报一下大桥的近况。翁婿二人谈到大桥近50年的变化都会深感自豪。这个“大桥世家”的家庭聚会,话题总离不开大桥。

  刘为保原先从事的是桥隧工,55岁就应该退休,但他不想离开大桥。2014年,大桥设置巡守工一岗,可干到60岁退休。得知这个信息,刘为保忙将这件“大喜事”告知家人:“我身体好着呢,再干十年都没事儿。”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刘为保主动申请换岗,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他顺利成为一名大桥巡守工。就因为多了这5年陪伴大桥的时间,刘为保兴奋了很久。

  “今年在家过个年,一起吃个团圆饭吧。”爱人劝说刘为保在家过个除夕夜。“咱家离大桥近,工作结束方便回家,还是给外地职工回老家吧,在外地工作不容易!”刘为保拒绝了爱人的要求。

  2016年10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面正式封闭维修,在这期间,铁路线正常运行,刘为保的工作不变。“每巡视一次,离退休就近一天。我很珍惜每天的上桥作业,毕竟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大桥,也和我生命融为一体,我爱大桥!”冻得面孔通红的刘为保满怀温情地说。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新春走基层】同学聚会送爱心 公益活动不“打烊”
开馆首日 内蒙古博物院迎来5573名观众
科技馆里感受别样年味儿!
来年在察尔森化定居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草原文化力量迎来“喷发期”
• 【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释放发展的内生动力
• 【草原儿女心向党】真管真严 敢管敢严 长管长严
• 【网络媒体走转改】一个老村医的梦想
• 【定格】春节期间,呼和浩特市13个智能水表营业站点不休息
• 【新春走基层】外籍媳妇口中的“刘哥”
• 【新春走基层·旅游】今年春节不回家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